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它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用叙事诗写成的童话,叙述了渔夫的妻子为了享受,对金鱼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
本单元另外还安排了三篇课文,一则读写例话,训练的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学习这组课文,应使学生懂得,世界上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是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好时机,是提高认识事物洞察力的好教材。
《跳水》使学生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感性认识,《蛇和庄稼》使学生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理性认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学习,则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新知,在知识的迁移中练习技能,在理清事情发展的过程中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2. 教学目标
⑴教育学生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这是向学生渗透最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⑵生字新词达到“四会”,完成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的一般要求。)
⑶能抓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中心。
(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这一要求)。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一步理解课文)
3.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清渔夫、金鱼与老太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本单元课程的训练重点,也是理解这篇课文体会中心思想的关键。老太婆对金钱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渔夫的态度越来越坏,金鱼对老太婆的态度越来越不满。学生易于了解渔夫、金鱼、老太婆之间的联系,却难以认识到这种联系是不断变化的,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就阻碍了对中心的体会。因此把“分清渔夫、金鱼与老太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作为难点。
4.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5.教具准备
挂图、录音机。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读议结合”的学习方法。
作者写这篇童话,要使读者认识“贪得无厌,不劳而获是错误的”。写作思路是老太婆贪(要木盆)——贪(要房子)——贪(要做贵夫人)——贪(要做女皇)——贪(做女霸王)——一无所获。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认为本课的学路应该是先理清事物间的联系,再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展变化的。(即认识老太婆是怎样贪得无厌的),最后体会文章的中心,达到学习的目的。
掌握了作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结合二类课文的特点,我准备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要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用“读议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这一课,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在议论中理解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文章的中心。
三、说教学程序
1.朗读课文,预习课文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用以“放”为主的“导读法”,引导学生逐渐熟练掌握一般的自学方法。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的:“拙劣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导读法”要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这一过程的教学,我安排三步。
⑴审题,听音乐,介绍作者及本文。
(目的:使学生对课文的背景、内容有个总体的感知,为下一步的自学培养兴趣。)
⑵课堂预习
(先提出预习要求,一是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一是领会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层次。)
⑶检查预习情况
完成教学目标⑵⑶的部分内容。
2.思考问题,理清事物间的联系
学生预习了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文,课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首先区分出事物的联系:
放
⑴渔夫 金鱼 (简单联系)
报答
夫
⑵渔夫 老太婆 (简单联系)
妻
向渔夫提要求
⑶老太婆 金鱼 (复杂联系)
报答渔夫
(目的: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有简单与之分。)
然后,阅读课文,要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⑴老太婆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她的要求是怎样一次次提高的?你认为老太婆是个什么人?
⑵当老太婆要做到自由自在的女皇时,老头儿说了什么话?他为什么这样说?
⑶老头每次去见金鱼时,大海有什么变化?
(目的:使学生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在发展的)
3.扶放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理清了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为理解课文打好了基础,抓住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能使“事物的联系是发展的”,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这一教学过程,我安排三步:
⑴用“扶”的方法,学习第一部分。
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部分,了解人物的身份,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然后,明确渔夫和金鱼之间的联系。
板书:
网、放
起因: 渔夫 金鱼
报酬
⑵用“半扶半放”的方法,指导学生用“读议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明白故事的经过。
首先,用“扶”的方法,学习二、三节。
(目的:正是因为老太婆、渔夫、金鱼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加上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才会有“老太婆骂渔夫,并要求要木盆”,才会有“金鱼为报答渔夫而答应老太婆的要求”。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明白。)
板书:
老太婆(骂)渔夫(新木盆)金鱼
然后,用“放”的方法,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目的:教给学生“读议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加以运用,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老师总结、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目的:引导学生抓住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线索,寻着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
板书:
厉害
木房子
痛骂 贵妇人
老太婆 渔夫 金鱼
打 女皇
赶押 女霸王
⑶用“放”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先阅读课文,明白事情的结果。
然后,理解事物发展到这一步,是必然的结果。回顾第二部分内容,找出有关大海的描写:
⑴大海轻微地起着波浪。 (老太婆要木盆)
⑵蔚蓝的大海发起浑来。 (老太婆要新木房)
⑶蔚蓝的海水不安静起来。 (老太婆要当贵妇人)
⑷蔚蓝的海水变得阴暗起来。 (老太婆要当女皇)
⑸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 (老太婆要当女霸王)
(目的:体会出金鱼对老太婆的要求越来越不满,最后收回一切的结果,正是事物之间联系发展变化的结果。)
板书:
忍无可忍
老太婆 金鱼
一无所获
4.突破难点,体会文章中心
分清渔夫、金鱼、老太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是本文的难点,是体会中心的关键。为此,先要求学生做一道练习题:
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内容。
老太婆对金鱼的要求(越来越高)
老太婆对渔夫的态度(越来越坏)
金鱼对老太婆的态度(越来越不满)
(目的:突破难点,为体会中心做准备。)
然后,体会文章的中心:
幸福美好的生活只能靠辛勤的劳动,不劳而获,贪得无厌是可耻的、可悲的,是没有好下场的。
至此,教学目标全部完成。
附板书设计: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网、放
起因 渔夫
金鱼
报酬
骂
新木盆
厉害 木房子
经过 老太婆 痛骂 渔夫 贵妇人 金鱼
打 女皇
赶押 女霸王
忍无可忍
结果 老太婆
金鱼
一无所获
来源:
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文教局教研室.教研资料(“语文”专辑)[C],19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