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偏旁理据,激发识字兴趣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偏旁理据,挖掘汉字蕴含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的教学目标。

一、了解造字方法,增强识字能力

学习象形字时,引导学生掌握事物、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学习指事字时,明确指事符号的指点作用,可以为学习会意字、形声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习会意字,理解偏旁联系

学习会意字,引导学生理解偏旁之间的联系,学生兴趣盎然。火(),象形字最初像火苗的样子。炎(),上下两把大火,火光冲天,火势一定旺盛。故“炎”表“热”之义,如炎热、炎夏、炎炎等。炙(,把肉()放在火上,表示“烤,烤熟的肉”等义。哎呀!大事不好,房子着火了!怎么回事?发生火灾了!“”不就是房子()着火了吗?房子着火了,该怎么办呢?赶快灭火呀!用水、沙土等东西盖在火上,火就熄灭了。“火”上加“盖儿(—)”,就是“”。火熄灭以后,留下来的能够用手摸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了!你看,“灰)”不就是由“手()、火”组成的吗?

2.学习形声字,掌握构字规律

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是“形旁表义,声旁标音”。学习形声字,掌握其构字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增强识字能力。“贡、财、账、贩、购、贷、费、赏、赠”是一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是“贝”,字义都与财物有联系,读音分别与声旁“工、才、长、反、代、弗、尚、曾”有关。古代中原地区,海贝是一种珍贵的装饰品。因为离海远,得来不易,人们都视其为珍宝,串起来挂在颈上,悬于胸前,以示富有。后来贝又成为一种货币,代表财富。故“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财物有关。再如“暮、慕、幕、墓、蓦”这组形声字,字义分别与形旁“日、(心)、巾、土、马”有关,读音与声旁“莫”有关。经过长期演变,部分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教学中要特别强调。

二、挖掘蕴含知识,感受汉字文化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渗透偏旁含义,挖掘汉字蕴含的知识,感受汉字文化的丰厚博大,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取——统计战功的妙法

古时候,我国部族之间、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获胜一方的首领要对士兵论功行赏。如何确定士兵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的数量呢?要把敌人尸体上的左耳朵割下来,交给首领进行统计!“取()”,本义“割取耳朵”,记载的就是这种统计战功的妙法,现在表示“捕获、索取、收受、采用”等义。“取”中的“又()”指的是“手”。

2.敢——捕获野猪的场景

敢(),古代字形描绘的是一个人手握猎叉,迎面刺向野猪(豕)的场景。野猪非常凶猛,与野猪搏斗并捕获它,需要有很大的胆量和勇气,“敢”字表示“大胆、勇猛”之义。后来,“敢”字不断演变,很难再看出野猪的样子,但是“手握猎叉(攵)”的样子依然栩栩如生。

3男、妇——“男主外,女主内”的体现

男(),由“田、力”两部分组成,“力()”指农具“耒(犁)”。古代在田间耕作主要是男子的事情,“用耒耕田”就表示“男子”之义。“妇()”,由“女、帚”两部分组成,“帚()”指打扫卫生的工具。手持扫帚在家扫地、做家务,是古代已婚女子的日常工作,故“妇()”表示女性。“男”“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体现。

三、区分形近偏旁,避免写错别字

区分形近偏旁,可以有效预防错别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1.“衤”与“礻”

衣,位于汉字的左边写作“衤”。古代的“衣()”字,像当时上衣的样子,上面为衣领,左右为衣袖,中间是交叉的衣襟。衣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汉字中“衣”同样“无处不在”!居上的“衣”,如“裔”;居下的“衣”,如“袋、装、裳”等;居左的“衣”,如“补、初、衬、衫、袄、袜、袖、被、裤、裙”等;居右的“衣”,如“依”等;居里的“衣”,如“裁”等;居外的“衣”,如“哀、衷、裹”等。

示,位于汉字的左边写作“礻”。我们的祖先非常迷信,遇到重大事情都要请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在一横一竖两个石块搭成的石桌上供放一些肉、水果等祭品,拜祭祖先或神灵。示(),最早是石桌的样子,后来写作“”,最后演变为现在的样子。“示(礻)”作偏旁的汉字,多与祭祀活动有关,如“祭、祀、祝、福、神、祟”等。

区分清楚“衤、礻”后,思考一下是与衣服等有关,还是与鬼神、祭祀等有关,学生写字时就不易出错了。

2.“爪”与“瓜”

“瓜()”是象形字,字中的“”像“瓜秧”,“厶”像藏在瓜秧中的“瓜”。其本义指蔓生植物所结的果实。“瓜”作偏旁表义的汉字,多与瓜果等义有关,如“瓢、瓣、瓤”等。

“爪()”是手向下的样子,本义是人的手指,又是指甲和趾甲的通称,后来引申为动物的脚——爪子。“爪”作偏旁有时变形为“”,以爪()作偏旁表义的字有:“采、爬、受、抓”等。

区分清楚“爪、瓜”后,学生写“爬、抓”等字时,就不会将偏旁“爪”写成“瓜”了。

四、辨析汉字偏旁,体验探究过程

汉字偏旁有的形同义异,有的形态各异,有的位异义异……引导学生辨析偏旁,体验探究过程,激发自主识字愿望,可以形成独立识字能力。

1.形同义异的“月”

与“月亮”有关。“月”作偏旁,字义与“月亮”有关,如“明朗、期、朔、望、朝、朦”等。

与“肉”有关。“月”作偏旁,字义与人或动植物的肌体有关,如“腿、腰、胸、肝、胆”等;位于汉字下部则变形为“”,如“胃、肾、臂、骨”等。肉(),最初是一大块肉的形象,小篆时“肉()”与“月()”形体相近,隶变后二者成了相同的偏旁,都写作“月”。

与“舟”有关。“月”作偏旁,字义与“舟”有关,如“前、服、朕、俞”等。“舟()”描摹的是小船侧面的形状,“月”描摹的是月缺时的样子。弯弯的月儿像小船,由于两字的造字方法相同,描摹的对象形状相似,在一些汉字中,“舟”字就讹变为了“月”字。

2形态各异的“手”

先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手”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字中也多有体现。至今,“手”仍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汉字中。⑴向上的手——手()、,如“拿、攀、看、拜”等;⑵向下的手——爪()、爫,如“爬、抓、采、受”等;⑶左手——(),如“灰、有、左”等;⑷右手——又()、,如“友、取、秉、兼、争”等;⑸向上的双手——廾(),如“开、弄、弃”等;⑹向下的双手——),如“”等;⑺与长度有关的手——),如“射、冠”等;⑻握着东西的手——攴)、攵,如“敲、鼓、牧、放、败、教、敢”等;⑼最常见的手——扌,如“扑、扒、扣、扶、抹”等。

3.位异义异的“阝”

左“阝”,“阜()”的变写,横倒像山岭的样子,本义指不太高的土山或阶梯。左“阝”作偏旁的字,多与山岭或阶梯有关。如:阶——台阶,建筑物中为了便于上下,用砖石砌成的、分层的东西;陆——陆地,高出水面的土地;陵——大土山,高大的坟墓;陡——斜度很大,近于垂直;……

右“阝”,“邑()”的变写,上部的“口”代表围墙,下部是面朝左跪着的人形,合起来表示人们聚居的区域范围。右“阝”作偏旁的字,一般与行政区域有关,如“邦、郡、都、郊”等,“郑、邓、邺、邯郸”则均是古国名称。

了解左“阝”与右“阝”的区别,学生写含有偏旁“阝”的汉字时,就不会出错了。

 

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9A63009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来源:

李万里. 渗透偏旁理据,激发识字兴趣[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0(9):29-30.(CN 14-1016/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