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汉字文化识字教学模式研究[1]

李万里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汉字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知识。识字教学渗透汉字文化,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文化自信,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识字教学目标。

关键词:汉字文化,构字规律,识字教学模式

 

宏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微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自身所携带的、通过构意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信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多处渗透汉字文化,特别重视汉字构字规律知识的传授。例如,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利用象形字识字,《日月明》利用会意字识字;一年级下册《小青蛙》《猜字谜》《动物儿歌》《操场上》以及二年级上册《树之歌》利用形声字识字,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现汉字象形、会意和形声的构字规律,体会其音、形、义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汉字的魅力。另外,教材还通过《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等栏目,不断强化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形成对汉字构字规律的系统认识。

传承汉字文化进行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文化自信,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识字教学目标。

一、感知汉字文化,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等课程目标。感知汉字文化,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浓厚的识汉字兴趣,增强文化自信,达到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日月水火》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象形字。课文呈现了象形字“日月水火山石田禾”描绘的事物图片、“甲骨文”字体;课后练习“猜一猜,连一连”,要求学生将“兔鸟竹羊木网”等象形字,与其描绘的“事物图片、甲骨文字体”连起来。

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讲述“仓颉造字”等汉字起源的传说、“象形”等造字方法、“甲骨文”等汉字字体演变过程……让学生感知汉字文化,认识到“汉字是世界上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自源文字,也是各大古老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通过汉字记载下来,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最后,引导学生建立汉字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达到识字教学目的。

二、领略汉字文化,激发学生浓厚识字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等识字教学目标。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知识,如“取”字蕴含着我国古代统计战功的妙法,“尊”字蕴含着我们祖先双手敬酒的礼仪,“焚”字蕴含着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识字教学时领略汉字文化,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1.领略“册”字蕴含的书籍文化

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识字加油站”中的“册”字时,揭示出我们祖先的书籍文化,能够激发学生浓厚识字兴趣。在纸发明以前,我们祖先主要是用毛笔(或者刀)把需要记载的内容写(或者刻画)在竹简上面。一般情况下,一条竹简只能从上到下写一列字,内容多的话就需要用很多条竹简。最后,按照内容顺序用绳子把这些竹简串编起来。“册(”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我们祖先“书”的样子。我们祖先在竹简上写字,出现错误怎么修改呢?用刀把竹简上的错字刮掉,然后重写!“删_小篆)”字,由“册、刀”两个部件组成,记录的就是这种修改方法。,最初表示“去除、去掉”之义。有趣的是,我们祖先采用“从上到下、从右向左”竖排版方式编排内容,影响深远。即使在纸发明之后的相当长时期,也是按这种方式编排内容的。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我们的书才变成今天的样子,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横排版方式编排内容。

2.领略“男”字蕴含的农耕文化

农耕时代,我们祖先大都在田间劳作,很多汉字反映了农耕文化,《日月明》一课的“男()”字就是这样。教学时,首先指导学生探究“田、力”两个部件的意思:田,指田地;力,指古代农具“耒”。然后指导学生探究“田、力”两个部件合在一起的意思,在“田”间用“(力)”耕作,是古代成年男子的专职,所以“男”字最初表示成年男子的意思,泛指男性。了解“男”字蕴含知识后,进一步探究“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等说法的来历,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浓厚识字兴趣。

3.领略“贝”字蕴含的货币文化

《“贝”的故事》揭示了“贝”字蕴含的丰富知识。甲骨文的“贝()”字,是象形字。对于我们地处中原的祖先来说,海贝贝壳不但漂亮,而且珍贵,所以把海贝贝壳当作饰品;再加上它不易损坏,容易携带等特点,我们祖先还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知识在汉字中也有体现,用“贝”作偏旁的汉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如“赚、赔、购、贫、货”等。教学这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贝”的字形,明白“贝”字是用象形的造字法创造的象形字;然后,体会“贝”字旁汉字多与钱财有关;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学生领略到“贝”字蕴含的货币文化,能够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浓厚识字兴趣。

三、了解汉字文化,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独立识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等识字教学目标。了解造字方法等汉字文化,进行识字教学,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完成相关识字教学目标。

1.了解象形字构字规律

教学象形字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构字规律,象形字是采用描绘事物形象的方式创造出来的。然后,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象形字所描绘事物形象、字体演变过程。最后,对照字体与事物形象,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字义,逐步形成独立认识象形字的能力。

例如,教学《日月水火》课后的象形字“兔”,指导学生将兔子形象与“兔()”字字体进行对比:(兔),甲骨文描绘的是“头朝上仰,耳向下垂,肚子朝左,前后腿俱全,下部还有向右弯曲的短尾巴”的兔子形象!后来,“兔”字字体发生了变化,与兔子模样差别越来越大。但是,兔子的短尾巴(“兔”字中的“丶”)却一直保留着!

2.了解会意字构字规律

教学会意字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会意字构字规律。然后,分析构成会意字单个部件的意思,几个部件合起构成新字的意思。最后,指导学生分析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认识会意字能力。

例如教学《日月明》课后的会意字“休”,首先指导学生将“休”拆分为“亻、木”两个部件;然后探究两个部件的意思:“亻”,指的是人,“木”指的是大树;最后探究两个部件合越来组成“休”的意思。农耕时代,我们祖先主要工作是在田间劳动。当人们劳累的时候,不便于在炎炎烈日下坐在庄稼地里歇息,一般会背靠大树坐着乘凉、歇息。休,最初表示歇息、停止等意思。

3.了解形声字构字规律

教学形声字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构字规律: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读音。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形旁与字义的关系、声旁与字音的联系。最后,掌握形声字的形义音,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认识形声字的能力。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识字加油站”栏目“锋峰蜂”这组汉字,首先指导学生分析,其字义分别与“(金属)、山(山脉)、虫(昆虫)”有关,其读音都与“fēng)”有联系;然后,指导学生判断出正确答案进行连接:山峰、蜜蜂、刀锋。接下来,指导学生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自主探究“幕墓慕”“吵抄炒”这两组形声字,进行连线。

 

参考文献:

[1]王立军.有关汉字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95.

[2]郑宇.教是为了不教——略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对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J].小学语文,2017(12):21.

[3]杨泽生.汉字自信的底气何在[J].人民论坛,2017(09):3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谢光辉.汉语字源字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来源:

李万里.传承汉字文化识字教学模式研究[J].汉字文化,2020(3):102-103.



[1]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识字教学模式研究》(〔2016-JKGHB-0750)研究成果; 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汉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JCJYC180200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