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字规律的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融合策略[1]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特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等“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此外,《课标》还提出了“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1](P21)的具体建议。

在识字教学中,综合运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手段,揭示汉字构字规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文化的丰厚博大,能够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本文将在揭示构字规律基础上,探究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融合策略。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夯实融合基础

1.学习汉字基础知识,掌握汉字构字规律

我们祖先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主要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法,分别创造出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产生后形体发生了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个阶段[2](P155)。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的识字部分都渗透了汉字构字规律、形体演变等知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教师提高汉字知识素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识字教学,能够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2.学习信息技术,熟练运用识字课件

识字教学时,熟练运用识字课件揭示汉字构字规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够事半功倍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如教学“燕”字,教师首先运用识字课件展示小燕子图片;然后呈现“燕”字演变过程:燕-甲骨文()燕-金文()燕-小篆()→燕[3](P399);最后引导学生探究:篆书字形:,像小燕子的头、嘴;,像小燕子的身体;,像小燕子的两翅;,像小燕子的尾巴。燕,本义指燕子。再如教学“子”字,教师首先运用识字课件展示一幅舞动两只胳膊身处襁褓中的婴儿图片;然后呈现“子”字演变过程:子_甲骨文2()子_金文1()子_小篆()→子;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子,像一个头大身小的婴儿形象,是新生婴儿裹在襁褓之中双手乱动的样子。我们的祖先造字时抓住了婴儿头大、两臂常常摆动,腿部不发达等特点。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识字教学,就很容易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3.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儿童认知规律

教师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儿童认知规律在识字方面的表现,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生稳定性注意力仅能够维持20分钟左右的特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识字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识字教学趣味性。针对小学生“大体轮廓知觉占优势,分化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的空间知觉特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识记字形作为重点,避免学生出现类似把“少”写成“小”等现象,提高了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能力。熟知小学生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的特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就会认真落实《课标》中“多认少写”的教学建议。

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创造融合条件

1.揭示蕴含知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揭示汉字蕴含知识,能够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如教学“家”时,首先展示“家”字的演变过程:家_甲骨文1()家_金文1()家_小篆()→家;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古文字中“”指“房子”,()”指“猪”,从字形上看,“房子里有一头猪就是家”。这怎么可能呢?这个结果每个学生都难以接受!然后出示一幅“上面住人,下面养猪等牲畜的干栏式建筑”图片,揭示“家”字蕴含知识:古代生产力低下,猪等家畜是非常重要的财产,我们祖先居住在干栏式建筑中的,上面住人,下面养猪;居住在一般房子里的,有的把猪养在房子里,也有的把猪养在院子里……有房子、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利用信息技术揭示汉字中蕴含的知识,学生感受到丰厚博大的汉字文化,识字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起来。

2.渗透偏旁理据,激发自主识字愿望

利用信息技术渗透汉字偏旁理据,能够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如学习“弄、全、理、琢、瑕、珍、珠、斑、玲、环”等汉字时,很多学生心中充满疑惑:这些“王”作偏旁的汉字,字义为什么与“王”没有关系呢?

教师揭示出偏旁“王”的构字规律,能够起到一语道破、使学生终身不忘的效果,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第一步,揭示“王”字构字规律。首先出示一幅斧钺的图画();然后展示“王”字演变过程:王_甲骨文1()王_金文1()王_小篆()→王;最后引导学生探究:斧钺指大斧,是刑杀的武器,后来演变为礼器,象征王者的权威。手执大钺的人就被称为。篆书线条化,第一、二横距离近,第二、三横距离远。但是,这在实际书写中不易做到,于是人们便将“”写成“王”(三横等同)。“王”部汉字,字义与“王”有关的很少。第二步,揭示“玉”字构字规律。首先出示一串玉的图画,然后展示“玉”字演变过程:()()()→玉;最后引导学生探究:玉,本义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甲骨文字形,像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金文、篆文字形,省作三片玉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三横等同)。这样一来,“玉、王”的字形就发生了混淆。为了进行区别,人们在原本三横等同的“王()”字右下边,多加一点写作“玉”,与“王”相区别。玉,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汉字部件有时形变为“王()”。“王()”部汉字,多数与“玉”有关,与“王”无关,这也体现了我国丰富的玉文化。

三、根据汉字构字规律,构建融合模式

根据构字规律,分别构建出信息技术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教学的融合模式,揭示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好地突破识字教学重难点,完成识字教学任务。[4](P3-5)

1.展示形体演变过程,学习象形字

进行象形字教学,采用“展示形体演变过程”融合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实物图画,展示象形字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字形、字义,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如教学“果”字,首先出示一幅果实累累的果树图画;然后动态展示“果”字形体演变过程:果_甲骨文()果_金文()果_小篆()→果;最后引导学生探究:果,甲骨文像一棵树上结满果实的样子,金文变为一个很大很突出的果实,篆文误将“果形”写为“田”,意思不明显了。“果”的本义是指“果子、果实”,引申义有“结局,事情的发展与预料的一样,坚决”等。

2.明确提示符号作用,学习指事字

进行指事字教学,采用“明确提示符号作用”融合模式。利用信息技术确定提示符号,引导学生探究提示符号的作用,能够顺利完成指事字教学目标。如教学“寸”字,首先出示一只向上的手图画;然后展示“寸”字的篆文形体(寸_小篆)。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是一只手的形象;“一”,提示符号,用来指出手腕向下“一寸”距离的位置。寸,本指中医切脉,中医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寸,汉字部首之一,“寸”部汉字往往与“手”有关,如“射”“尊”“导”“将”等。

3.揭示部件之间联系,学习会意字

进行会意字教学,采用“揭示部件之间联系”融合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组成会意字每个部件的意义,几个部件组合起来的意义,很容易达到识字教学目的。如教学“教”字,首先展示“教”字演变过程:()()()→教;然后指导学生探究“教”字部件:,代表算数的筹策(小木棍或草杆),指学习知识的儿童;,像人手持教鞭(或棍棒)的形象。教,本义为督导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培育、训诲等义。古代用肉体的惩罚来督导学习,所谓“不打不成材”。这种“棍棒政策”的教育就很生动地表现在“教”的字形上。

4.运用基本构字规律,学习形声字

进行形声字教学时,采用“运用基本构字规律”融合模式。形声字基本构字规律是“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读音”。利用信息技术,首先揭示“形旁”部件的意义,然后指出“声旁”部件在读音上与汉字的联系。学生了解形声字基本构字规律后,能够提高自主识字能力。如教学“补”“裤”“裙”“袋”“裂”“装”“裳”“裹”“褒”这组形声字。第一步,用识字课件揭示形旁部件“衣”的构字规律。首先出示一幅古代上衣图片,然后展示“衣”字演变过程:衣_甲骨文()衣_金文()衣_小篆()→衣;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衣,象形字,甲骨文上面像领口,两旁像袖筒,底下像左右两侧衣襟相互掩盖着,本义指上衣。这与我们今天穿的上衣区别很大。“衣”作偏旁有时形变为“衤”。第二步,探究声旁与汉字读音的联系。首先,指导学生找出这组汉字声旁部件:卜、库、君、代、列、壮、尚、果、保。然后,探究声旁与汉字读音的联系。这样学习形声字,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确定融合范围

《课标》在关于识字写字教学具体建议中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经过长期演变,汉字形体发生了变化。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如果对每个汉字都揭示构字规律,进行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融合,就会违背学生认知规律,加重学生识字负担。一般来说,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融合的主要范围如下:

1.学习基本字

《课标》“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汉字,字形结构比较简单,多数能成为其他汉字的部件。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字的构字规律后,学生在学习汉字时,会自觉发挥正迁移作用,自主分析构成汉字的部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提高识字效率。如采用“展示形体演变过程”融合模式学习“木”字后,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木(),象形字,本义指树,是木本植物的通称。学生再遇见“木”作偏旁的汉字,就能大致推测出其字义多与树木有关,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2.辨析形近字

儿童的空间知觉,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的特点[5](P333)。运用信息技术揭示构字规律,能够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减少错别字。如辨析“临”“监”这两个字形相近的会意字:教学“临”时,首先展示“临”字形体演变过程:()()→临;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像人的眼睛,左下角像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像人俯视器物的样子。临,本义指从高处往低处察看。教学“监”时,首先展示“监”字形体演变过程:()()()→监;然后引导学生探究:甲骨文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臣,竖目),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在镜子没有发明之前,我们祖先若想看到自己脸面的样子,就只有用水来照。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本义指监督,察看,督促。利用信息技术揭示“临”“监”的构字规律,学生了解了蕴含知识,辨析二者的字形、字义就非常容易。

3.突破关键字

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关键字。采用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融合方法,突破这些关键字,效果显著。例如,学生熟悉了“走”表示“走路、步行”之义后,学习“走马观花”时就非常困惑,“走”为什么会表示“跑”的意思呢?首先,采用信息技术展示“走”字演变过程:走_甲骨文1()走_金文1()走_小篆()→走;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走”字部件:,像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像人的脚。两个部件合起来表示人在跑。走,会意字,本义指跑。这样教学会意字“走”,无论是识记字形,还是理解字义,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突破了“走”这个关键字,学生理解“走马观花”就非常容易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谢光辉.汉语字源字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李万里.对运用字理识字法的思考与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14(6).

[5]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来源:

李万里.基于构字规律的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融合策略[J].语文知识,2017(4).



[1]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基于汉字构字规律的小学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整合模式研究(JCJYC15230707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