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用字理识字法的思考与建议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运用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字理识字法根据汉字构字的规律和儿童的认识能力,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形象生动地进行识字教学。字理识字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有利于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尽早地发展儿童思维,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拟就运用字理识字法的基础、条件、范围及教学模式等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养,打好运用字理识字法基础

1.提高汉字知识素养,掌握汉字构字规律

汉字主要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4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产生以后,形体发生了演变,先后主要出现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体。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提高汉字知识素养,是教师运用字理识字法的基础。

2.提高教育心理学素养,了解学生认知特点

运用字理识字法,教师需要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素养,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能够维持20分钟左右,要求老师把抽象的汉字符号同具体、形象的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空间知觉特点是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分化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在识字方面表现为对字形中的细微差别、字形空间配置的精细辨别感到困难,经常出现把“少”写成“尐”等现象。这就要求老师在识字教学中,把识记字形作为重难点。小学生的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手指、手腕运动不够灵活协调。小学生常常移动前臂或上身,甚至移动纸张来写字,字迹歪歪扭扭,间架结构比例不当……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多认少写的教学建议,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指导、训练学生写字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3.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创设识字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创设识字教学情境,运用字理识字法,有助于完成识字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火、炎、焚、光、炙、灾、灭、灰”这一组汉字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首先利用识字课件展示一团熊熊燃烧的大火,接着展示出“火”字的演变过程(),学生极易明白“火”是象形字,从而识记住“火”字的形、义;接着再出示两团一起燃烧的烈火,“炎()”字的形、义学生也能很快掌握;火烧山林,展现出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这就是焚烧的“焚()”字;“一个人将火把举在头顶上”就是“光()”,“光”字展示了我们祖先学会用火之后,开始用松柏树枝等含油脂较多的东西点火照明的情景。把肉()放在火上烤,就是炙烤的“炙()”字;房子里面着了大火,一定是发生火“灾()”了!一个物体从天而降,盖在熊熊燃烧着的大火上,火熄“灭”了,“火”上加“盖儿(一)”就是“灭”字;火熄灭以后,能用手()摸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是“灰()”!

二、激发识字兴趣,创造运用字理识字法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的识字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可以为运用字理识字法创造条件。

1.挖掘蕴含知识,感受中华文化丰厚博大。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无价瑰宝,她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而且蕴含着丰富知识。挖掘汉字蕴含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识字兴趣。如“取”字,记载了我们祖先统计战功的妙法。古时候,我国部族、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获胜一方的首领要对士兵论功行赏。如何确定士兵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的数量呢?那就是把敌人尸体上的左耳朵割下来,交给首领统计。你看,“(取)”由“(耳)、(又,手的变形)”两部分组成,记载的就是这种统计战功的妙法。“取”字的本义是“割取耳朵”,现在表示“捕获、索取、收受、采用”等义。

2.渗透偏旁理据,了解丰富文化知识。

渗透汉字的偏旁理据,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有利于完成识字教学目标。如“贡、财、账、贩、购、贷、费、赏、赠”这组汉字,其字音分别与“工、才、长、反、代、弗、尚、曾”有关,字义大都与“钱财”有关。学习这组汉字时,学生识记字音较容易,理解字义有困难。采用渗透偏旁理据的方法,可以很好地突破理解字义的难点。首先利用识字课件出示“海贝”图片,接着展示“贝”字的演变过程:→贝,最后介绍相关知识。古代中原地区远离大海,海贝来之不易,人们都视其为珍宝,串起来挂在颈上,悬于胸前,以示富有。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祖先把“贝壳”作为货币,代表财富。故“贝”作偏旁的汉字,大都与财物有关。学生感受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明白了“贝”部汉字与财富等有关的原因,就会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遵循认知规律,明确运用字理识字法范围

汉字经过长期演变,字形与字义之间原本密切的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联系不再密切,有的失去了联系。识字教学时,如果对每个汉字都分析字理,就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来说,下列情况可以考虑使用字理识字法。

1.学习构字能力强的基本字

《语文课程标准》“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汉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这些基本字后,就可对众多的汉字进行分解组合,起到驾简驭繁、提高识字效率的作用。如“女()”,最初的字形像女子柔顺交臂跪坐的样子,本义指女性。学习过基本字“女”之后,再学习“奶、妇、妈”等“女”作偏旁的汉字,学生就能感知其字义大多与女性有关。

2.辨析易混淆、易写错的字

辨析易混淆的、纠正易写错的汉字时,运用字理识字法效果明显。如“即、既”二字形、义、音相近,容易混淆。“即”的古文字(),左边是盛满了食物的容器,右边是面向食物跪坐着的人。本义为“准备吃食物”,后来表示“走近、靠近,马上、立刻”等义,如“可望而不可即、立即”等。“既”的古文字(),左边是盛满了食物的容器,右边是头扭向背后、不再看食物的跪坐着的人。本义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食物”,后来表示“完、尽、结束,已经”等义,如“既然、既往不咎”等。借助多媒体手段揭示“即、既”的字理,学生就容易辨析二者的区别。再如纠正学生把“抓、爬”写成“”的错误时,首先对照带着瓜秧的西瓜图片,展示“瓜”字演变过程(→瓜),让学生明白“瓜”字中的“”像“瓜秧”,“厶”像藏在瓜秧中的“瓜”;然后对照着一只向下的手图片,展示“爪”字演变过程(→爪),让学生明白“爪”字是手向下的样子(后来表示鸟兽的脚)。学生掌握了“瓜、爪”二字的形义后,再写“爬、抓”二字时,考虑到其字义与“爪(手)”有关、与“瓜”无关,就不会出错了。

3.突破理解词句难点的关键字。

学习“亡羊补牢”时,学生因为较早掌握了“牢”字的引申义——“监禁犯人的地方”,所以难以理解“牢”字的本义——“养牲畜的圈”,此时就适合运用字理识字法。先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养牲畜的栏圈图片,然后揭示“牢”字演变过程:[http://class.htu.cn/hzdam/05bkzl/hzyy/03ernianji_s/essz07/essz07_lao.files/image003.jpghttp://class.htu.cn/hzdam/05bkzl/hzyy/03ernianji_s/essz07/essz07_lao.files/image005.jpghttp://class.htu.cn/hzdam/05bkzl/hzyy/03ernianji_s/essz07/essz07_lao.files/image007.jpg(甲骨文)http://class.htu.cn/hzdam/05bkzl/hzyy/03ernianji_s/essz07/essz07_lao.files/image009.jpghttp://class.htu.cn/hzdam/05bkzl/hzyy/03ernianji_s/essz07/essz07_lao.files/image011.jpg(金文)http://class.htu.cn/hzdam/05bkzl/hzyy/03ernianji_s/essz07/essz07_lao.files/image013.jpg(小篆)],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牢”字的甲骨文被围在圈栏之中的是“牛、羊或马”、金文被围在圈栏之中的是“牛或羊”、小篆被围在圈栏之中只剩下了“牛”,并且在圈栏出口处加一横表示圈门。“牢”本义为“养牲畜的圈”。理解了关键字“牢”,“亡羊补牢”理解难点就突破了。

四、揭示构字规律,掌握运用字理识字法方法

运用字理识字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揭示汉字构字规律,能够突破识字教学难点,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教学目标。

1.象形字,展示形体演变过程

对于难以识记字形的象形字,采用“展示形体演变过程”的教学模式,结合实物图画,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字形,建立起汉字形、义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如识记“鼠”的字形,首先创设情景,出示一幅仰着头、张着嘴、拖着长尾巴的卡通鼠图片;然后动态展示“鼠”字演变过程(→鼠);最后激发学生探究“鼠”的字形,“鼠”字底部的“”,前两个竖提后面都带有两点,后一个斜钩后面却没有带上两点,这是为什么呢?“鼠”字上部的“臼”,像老鼠仰着头、张着嘴、露出牙齿的样子。底部的“”,前两个竖提表示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表示老鼠的爪子;后一个斜钩是老鼠身子和长尾巴的变形,当然不可能有表示爪子的两点了!

2.指事字,明确指事符号作用

对于难以识记字形、字义的指事字,采用“明确指事性符号作用”的教学模式,把复合的形体分开,揭示构形理据,突破教学难点。如成语“本末倒置”,理解“本、末”的字义是难点,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首先,利用识字课件在一幅枝繁叶茂、树根外露的大树图片旁边,展示出“木”字演变过程(→木),让学生明白“木”是象形字。然后,在“大树”根部动态呈现出一条醒目的红色粗线,随后展示“→本”。引导学生明白“—”是指事符号,在“本”字中指出“树根”的位置。“本”的本义是“树根”,后来表示“事物的根本、根源,主要的,中心的”等义。接下来,在树梢部位动态出现一条醒目的红色粗线,随后展示“→末”。引导学生明白“—”是指事符号,在“末”字中指出“树梢”的位置。“末”本义是“树梢”,后来表示“事物的顶端,末尾,尽头,不是重要的”等义。

3.会意字,揭示部件间的联系

对于难以识记字形、字义的会意字,采用“揭示部件间的联系”的教学模式,突出其“复合性”特点,让学生理解组成汉字的几个部件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组合起来又表示什么意思,突破教学难点。如“祭”字,首先利用识字课件展示我们祖先虔诚地用手把肉块等供品摆放到祭台上,进行祭祀的情形。然后,把古文字“(祭)”拆分为“(肉块)、(手)、(祭台)”三部分。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字形,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沿续几千年的祭祀情景,竟然在“祭”字中描绘得清清楚楚!学生在感叹汉字中蕴藏着无穷奥秘的同时,很容易就记住了“祭”字的形、义。

4.形声字,运用构字基本规律

形声字的基本构字规律是“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对于难以识记形、义的形声字,采用“运用构字基本规律”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难点。如学习“墓、幕、慕、暮”,首先出示“莫”字,让学生回顾它的读音;然后在“莫”字下面加上“土、巾、、日”等不同的偏旁,分别形成“墓、幕、慕、暮”等汉字;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字音大多与基本字“莫”有关,字义分别与各自的偏旁有关。再如学习“裳、补、裤、裹”等汉字,首先出示“衣”字演变过程(→衣),让学生明白“衣”是象形字,像古代上衣的样子,上面为衣领,左右为衣袖,中间是交叉的衣襟。“衣”作偏旁有时变形为“衤”。然后,出示“裳、补、裤、裹”等汉字,让学生明白由“衣(衤)”字旁的汉字,字义大多与“衣服”有关,字音分别与“尚、卜、库、里”等字有关。

掌握了形声字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形声字。需要强调的是,汉字经过长期演变之后,形声字中的“偏旁部首”大多仍能表达字义,而基本字却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够准确表示字音了。

                            

李万里.对运用字理识字法的思考与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