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字理  辨析形近字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造成学生难以区分形近字的因素很多,不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不了解汉字中蕴含的知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在教学中通过讲清字理的方法辨析形近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即”和“既”

辨析形近字“即”和“既”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即”字在古代的写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着、面向食物的人。即字最初画的就是一个人准备吃食物的样子,表示“准备吃食物”的意思。接下来给学生讲析:要“准备吃食物”,就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即字又有了“走近、靠近”,如“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即”等;后来又有了“马上、立刻”等意思,如“立即”等。“即使”表示假设条件,可以是现实中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总之,“即”和“即”组成的词大都含有“还没有开始进行”的意思。

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既”字在古代的写法:。学生已经知道既字左边是一种盛满食物的容器,对右边的字形非常感兴趣。在师生共同探究下,学生就明白: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头向背后扭转,不再看摆在面前的食物。此时我给学生讲析:“既”字最初画的是一个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食物的样子,表示“完、尽、结束”等意思。后来“既”字又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然、既是、既而、既往不咎”等等。总之,“既”和“既”组成的词大都含有“已经发生过、进行完”的意思。

“即”字的右半部分(卩)是两画,读第二声;“既”字右半部分(旡)是四画,读第四声。这纯属巧合,但却不失为区别两个字音的诀窍。

“寇”和“冠”

辨析形近字“寇”和“冠”时,我一边给学生讲故事,一边画画:主人()正在自己家的房子里()生活着,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个人,手拿棍棒()使劲击打主人的头部,开始行凶、抢劫……

故事讲完了,画()也画完了。起初,学生并不十分明白我画的是什么,我就帮学生分析:“”表示一座房子,现在写作(宀);“”指的是一个人的头,现在写作“元”;“”是手拿棍棒等东西的样子,现在写作“攴”。寇!学生惊呼。接下来给学生讲解:“寇”字最初是“行凶、抢动、侵犯”的意思;现在又有“盗匪,侵略者”的意思,如“敌寇、日寇”等;表示动作时有“敌人来侵略”的意思,如“寇边”等。

接下来,我做了一个用手拿着东西戴在头上的动作,让学生猜:“我们经常用手把什么东西戴在头上呢?”“帽子!”学生很容易就回答上来了。我便在黑板上画出刚才的动作“”,引导学生分析:“”指的是人头上戴的帽子,现在写作“冖”,“”(元)前面讲过,指的是人的头;“”和人的手有关,现在写作“寸”。学生恍然大悟:冠(guān)。

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冠”最初是“帽子”的意思,如“张冠李戴、怒发冲冠、衣冠整齐”等;后来“形状像帽子的东西或在头顶上的东西”也都称为“冠”,如“树冠、鸡冠花”等。最后强调,表示“把帽子戴在头上”这个动作的意思时,“冠”读作guàn;后来“冠”guàn字又有了“超出众人,居第一位”的意思,如“冠军”等。

这样辨析“寇”和“冠”,学生不但区分了二者的字形,而且识记了二者的字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讲清字理,能够达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够达到“一语道破,终生不忘”的效果。

                       

来源:

李万里.讲清字理 辨析形近字[J].小学语文教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7(4):63.(CN 14-1016/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