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各异的“手”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手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字中也多有体现。汉字演变至今,“手”仍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汉字之中,下面进行简要归纳。

向上的手:手(

1.手,“手,拳也。象形。”[1]本义是腕以下的指掌部分。含有“手”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臂、操作、技能等有关,如挈、挚、拿、攀、掌、摹、拳、擎等。

2.,手的变形。含有“”的字,意思大都手有关,如掰、看、拜等。掰,会意字,两手一分就是“掰”;看,会意字,手在目上就是“看”;拜,人们行相拜之礼时,两只手要握在一起。经过不断的演变,相握的两只手,一只变成了“*”,一只和“表示两只手握在一起的横线(—)”则变成了“”,两手相连就是“拜”。

3,手的变形,只用在字下、字心的位置。[2]含有“”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奉、举、击等。

二、向下的手:爪(

1.爪,“爪,丮(jí)也。覆手曰爪。象形。”[3]本义指手向下的样子,引申为鸟兽的脚或趾甲。含有“爪”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有关,爬、抓等。

2爫,爪的变形。含有“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采、妥、孚、受、爱等。

3,爪的横写。如虐,“”是头朝右的虎形,老虎扑食时爪子向前朝外,故下面是朝外的“爪()”,若写成“”就变成残害自己了,于情理不通。

三、左手:(

,“,手也。象形。”[4]本义指左手。含有“”的字,意思大都手有关,如灰、有、左、右等。灰,会意字,火熄灭后,可以用手拿着、握着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灰”。有(),“徐灏《段注笺》:‘从又持肉为有也。’”[5]先人用“手持肉(月)”表示拥有、富有的意思。

四、右手:又(

1.又,“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6]本义指右手。含有“又”的汉字,意思多手的动作有关,如叉、反、皮、变、友、取、受、支等。

友,“”和“又”都是手,两只手能握在一起的人是什么关系?朋友!“友”字记录了我国朋友相见时的传统礼节——握手。受,上面的一只手(爫)把东西(冖)递了过来,下面用一只手(又)接住,这就是接“受”!取(),像一只手拿着一只被割下来的耳朵,本义是割取耳朵,引申为捕获、索取、收受、采用等义。古代两军作战时,获胜方的士兵割取敌方尸体上的左耳朵来证明杀敌数量,由首领论功行赏。“取”字记录了这一统计战功的妙法。

2,右手的一种变形。含有“”的字大都手的动作有关,如秉、兼、聿、尹、隶、事、争等。秉,“秉(),禾束也,从又持禾。”[7]本义指一把禾谷;现在表示拿着,持等意思,如秉烛、秉笔等;引申为掌握,主持的意思,如秉公执法等。兼,“兼(),并也。”一手同时持握着两把禾,表示同时涉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现在表示“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等意思,如兼程、兼职、德才兼备等。

五、向上的双手:廾(

1.廾,“廾,竦手也。”[8]本义是两手捧物。含有“廾”的汉字,意思大都与两手的动作、行为有关,如开、弁、异、弄、弃、弈、羿、戒等。

2,都是廾的变形,如奂()、樊;兴()、兵、具、共、典;举();丞()、承等等。

六、向下的双手:

*,“,叉手也。”本义指两手手指相向交叉。含有“”的汉字,意思双手有关,如盥等。“盥(),澡手也。从水临皿。”本义是洗手,由表示两手的“”承“水”临于盘“皿”之上会意。

七、和长度有关的手:

寸,“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9]本义指人手后退一寸,即动脉之处,叫作寸口。含有“寸”的汉字,意思大都和手的动作及长度有关,如付、射、守、导、冠、对、寻、封、尊等。冠,本义指帽子,用手戴在头上的东西。尊,本义为双手举杯敬酒。

八、握着东西的手:攴

1.攴,“攴,小击也。”像手持鞭(或木棍)的样子,本义为击打。“攴”是一个部首字,现在含有“攴”的汉字较少,如敲、寇等;有时候也写作“支”,如鼓字,像手持鼓槌击鼓的样子。

2攵(反文旁),攴的变形,比较常见。含有“攵”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操作、扑打有关,如收、攻、改、牧、放、败、教、敢等。

九、最常见的手:扌

(提手旁),是“手”最常见的变形。汉字中“扌”作部首的字非常多,只用在字的左边,意思大都与手或者手发出的动作有关,如扑、扒、扣、扶、拒、把、抹、拢、担、拥、拦、拌、招、披、抬、挡、挣、拼、按、捞、捆、描、授、据、搂、摸、搬、搞、摧、摔、撕、擦等等。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她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就“手”而言,它在汉字中的形态还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一些汉字学知识进行识字教学,就会达到“一语道破,终生不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250.

[2]杨洪清,朱新兰.现代说文解字字典[M]群众出版社,1997:378.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63.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65.

[5]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湖南:岳麓书社,1997:931.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64.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64.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59.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67.

                                  

来源:

李万里.形态各异的“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18):94.(CN37-1333/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