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和“既”的辨析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即”和“既”的形义音相近,在使用中容易出错。如果我们弄清楚先人是怎样造这两个字的,此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即,(甲);*(金);(篆)。古文字“即”左边的“皀”,(甲);(金);(篆),好像是一个高脚盘中盛满了好吃的东西,还冒着香气。林义光《文源》:“卩即人字;即,就也。像人就食之形”;“即,食也”。即,是人就食的意思。

从古文字形体上看,“即”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形。“即”就像一个人准备吃食物的样子,本义是“就食”。

要“就食”,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引申为“走近、靠近、接触”之义,如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后来,“即”字的意思越来越丰富,可以表示“到,开始从事”之义,如即位;可以表示“当下,目前”之义,如即日、即期、成功在即等;还可以表示“就着(当前环境)”之义,如即景生情等。另外,“即”还作“就是;就;便:”讲,如“荷花即莲花、非此即彼、一触即发、招之即来、闻过改之”等。“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但在现实中未发生。

总而言之,“即”组成的词语,意思大都和它的本义有关,“走近、靠近、接触”也好,“到,开始从事”也罢,要做的事情实际上都还没有发生。

既,(甲),(金),(篆)。“既,小食也。从皀,旡(jì)声。《论语》曰:‘不使胜食既。’”根据小篆的字形,许慎认为是“小的食物”。依据甲骨文的字形,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既像人食既。君训既为小食,谊(义)与形为不协矣。”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像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也。引申之义为尽。”

从古文字形上看,“既”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头向背后扭转,不再看摆在面前的食物,表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所以它的本义为“吃完饭”。

“既”的引申义泛指“完、尽、结束”等义,如食既等;后来又虚化为副词,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成事实、既得利益、既往不咎”等等;又作连词,跟‘且、又、也’等副词响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表示并列关系,如既高且大等;又表示推论因果关系,既然,如“既来之,则安之”。

由此可见,“既”组成的词大都和它的本义有关,表示事情已经完成。

即(jí)字的右半部分(卩)是两画,读第二声;既(jì)字右半部分()是四画,读第四声。这纯粹是一种巧合,但却不失为一种识记这两个字读音的窍门。

 

参考文献:

[1]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湖南:岳麓书社,1997.

[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106.

                                    

来源:

李万里.“即”和“既”的辨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6(24):95.(CN 37-1333/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