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识字教学离我们有多远

 

嘉宾

金文伟  福建集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教研室

参与

    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教研室

    福建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

叶秀萍  福建厦门市集美小学

王维福  建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吴雅卿  福建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

 

金文伟:

识字教学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

多年来的识字教学状况如何呢?“第二届现代儿童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20064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综述》指出:“长期以来,识字教育成效低靡,严重影响了儿童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学习,造成阅读能力低下、习惯不良、方法不当。”(戴汝潜)《会议综述》提出的纠正方法是:“必须开创出一条识字教育科学化的新路子。”此提法既说明了识字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不科学,也说明了只有做到“科学化”,才能真正提高识字教育的成效。只是,识字教育不科学的原因又是什么?如何做到“科学化”呢?值得大家探讨。

 

误入“歧途”:汉字科学知识的缺失

 

金文伟:

识字教育不科学的原因比较多,最根本的是许多教育者对汉字科学的知识了解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出现许多不科学的方法也就是必然的了。

汉字学指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具有“因义构形”和“以形表意”的特点;汉字内部的字与字之间又组成了纵横交错的各种系统。汉字的各个系统具有将纷繁复杂的汉字分别归类而集中识记的重要作用。但是,多年来,识字教学割裂汉字的形、音、义关系的现象却很普遍,兼顾字的系统性更少。比如,教“乔”的形和音而未教其义,教“彳”的形称作“双人旁’:而未教其音、义。这样教学,就使学生把汉字当成了没有构形理据的符号,只能机械摹写、反复死记,从而产生了汉字难认、难记、难写的现象,导致费时费力,效率低下,错别字泛滥,而且多数学生厌学汉字,教师难教汉字,影响了整个语文学习的效率。

近两年,我们在厦门市集美小学、前埔南区小学、前埔北区小学等学校的六个年级,多次选班做过汉字学意义的部首教学实验。实验证明,小学生对“彳”、“阝”、“囗”等部首,学得明白而有兴趣,对部中字也理解得快,掌握得好。所以,将形音义统一的部首和汉字教给小学生,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当然,少部分经过假借、简化而完全失去理据的字则另当别论。所以,教育者深入学习和掌握汉字科学的知识,是识字教育科学化的第一步。

 

林睿:

我曾去香港交流教学,港台把“彳”教作chì,把我们叫做左右耳旁的“阝”称作“左阜右邑”,把我们叫做“大口框”的“囗”称作“围”——都是按照部首的本音教学,港台小学生同样掌握了。这说明给部首另起名称并没有必要,反而形成了不科学的教法,有时还易使小学生产生误解,影响了书写的规范。

在现在常见的识字教学中,有些教师就字教字,既无系统,亦未与词义相联系,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有些教师缺乏汉字学知识,想当然地生造字理,误导学生,制约了学生的识字效率;有些教师则按部就班(一拼拼音,二读生字,三唱笔画,最后组词),教法单一,程序固化,令学生对识字兴味索然。所以,尽管各种识字教法对提高小学生识字效率有一定作用,仍难尽如人意。

 

曾红:

识字教学中解释字理时望文生义的现象比较多。而且无理据的拆分占据了主流,破坏了汉字构形的科学性,教学效率自然低。我们所教的现代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字形、字义的变化差异很大。有些仍保持着古时产生的构意,如“从、伐、鸣、林、炎”;有些还能显示出较清晰的古今源流关系,如“日、月、山、旦、析”。可是有些字几经演变,加之简化,已完全失去了构字之理,今天已经难从字形上分析字义了,对这些字如果望文生义,强说字理,就极易违反汉字科学,误导学生。

因此分析汉字时,不能一知半解,不能想当然。能讲则讲,不能讲则不讲,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为此,教师一定要有科学教汉字的理念,要了解汉字演变的复杂性。借助一些工具书,如《汉语大字典》及一些汉字形义解析字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常用汉字的演变规律,从而科学地解析汉字。

还应该明确的是,汉字学意义的解析汉字与以单纯识记字形为目的的拆分汉字,具有本质的不同:识字教学中,汉字解析的是偏旁(字符),依凭的是汉字理据,有助于学生了解音义;而仅为识记字形(不管音义)所做的拆分则是不讲理据的,通常是对笔画和部件的拆分,如“言”字常被拆解成“一点一横长,二字口四方”,把“春”拆分为“三人一起晒太阳”,这些解析,跟字义毫无关系。从理论上讲,依据字理解析汉字的方式只能是一种,而无理据的拆分则不只一种。

 

王维:

另外,多年来,面对6-8岁的小学生,教师普遍认为他们年龄小,认知水平低,为求“寓教于乐”,常用“趣味识字教学法”。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但过于关注趣味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反而造成了识字教学的低效率。主要表现为:1.重字形,轻理据。这样识字就造成了字的形、音、义的分离,不但严重违背了汉字的系统规律,给小学生许多错误的汉字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到学问无非就是随便联想。2.重字音,轻字义。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生字的读音倾注了大量的气力,而较少涉及字义。即使涉及字义,也是或随文解释,或轻描淡写,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音、义分离实际上影响了学生对字形的识记。3.重个体,轻系统。现行语文教材的生字大多是随文出现的,将认字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但这种分散识字不能按一定的构字系统编排,使识字教学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不仅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学一个带一组,而且学生到高年级时回生率很高。

 

正本清源:回归科学的识字教学

 

曾红:

科学的识字教学,关键在“科学”二字。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汉字本身的科学,二是教学方法的科学。对前者,教师应掌握汉字“以形表意”的本质,对后者,教师要采用适合汉字特点的教学方法。

汉字体系有两个特点,一是每个汉字都有其最初的造字理据,即为什么用这个“形”表示这个“义”;二是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和其他相关的汉字建成不同的系统,如部首系统、声符系统、意符系统、同源系统……虽然,楷化、简化、假借使部分汉字已经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其造字的理据,语音的变化又使一些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准确标音,但就整个系统来看,大部分汉字仍然保留了构字的理据,汉字仍然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体系,仍然有着严密的汉字系统。所以,科学的识字教学,既要把握单字的理据,也要把握该字所连带的系统。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450个生字为例,完全保留构字理据的约占40%,包括部分会意字和形声字,如“困、集、牢、雀、泪、利、功、信、忍、贫”;经过溯源古文字形,可以显示构字理据的约占11%,主要指古象形字和部分会意字,如“尤、登、其、支、寸、夫、串、育”;半意符(或半声符)半记号字约占35%,女口“邓、鸡、乔、阅、脱、盼”;而真正的“无理据字”,即记号字,则极少,约有8%,如“乐、尽、龙、书、专、卫、买”。对上述不同类型的字,要能充分利用汉字的理据性、系统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此,识字教学才能获得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成效。

 

金文伟:

我以为,识字教学的科学化应该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讲解汉字符合汉字科学——这是第一位的,因为科学是求真,讲实事求是。教学内容不符合科学,就不是科学的教育。第二,教法适合汉字的特点。第三,教法适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对难学的字,不是牺牲汉字科学以迁就学生,而是创造好的方法帮助学生学好。第四,教学的同时传授汉字本身所负载的丰富的汉字文化知识。第五,解析汉字的形音义关系,使之成为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部分,使识字、阅读、习作三种教学相融相长,有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迅速提高。

 

叶秀萍:

所以,我认为识字教学应该回归汉字科学。识字教学的科学化源于对汉字的科学分析,而科学的分析又源于对汉字的科学认识,因此,科学地分析汉字理据是识字教学科学化的关键。但是,现代汉字中许多字已经看不出理据了,“为了增加汉字的理据性,常用的办法就是追溯字源”(苏培成)。“追溯字源”就是展示字的古文字形,使学生看后豁然明了该字的形音义关系,并因其形象性强而产生出极大的识字兴趣。此法不但使学生理解深刻,识记牢固,而且节省了许多分析字形的时间。我们在低年级班里试验,效果十分明显。

尤其是对部首进行溯源分析,不仅可以极大地发挥部首“举一形而统众形”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同时给学生传授了汉字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汉字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了识字效率。比如“宀”“冖”“穴”三个部首,形似且名相仿,分别称作“宝盖”“秃宝盖”“穴宝盖”。学生不明三者的区别,极易混淆。此时,溯源分析法就显出科学的优势了,宀,金文写作,音mián,像房屋形,构字与房屋有关,如“安、牢、寇”;冖,甲骨文写作,音mì,像一块布巾向下披覆覆盖东西的样子,是“帽”的初文,构字中多表示蒙覆义,如“冤、冥、冠”;穴,小篆写作,像古人居住的岩洞形,上面的“宀”是房屋形状,两个“口”形是洞顶的岩石块,后来演变成“八”形,“穴”在构字中表示窑洞、窟窿等义,如“突、窍、窝”。学生分清了三部首的形义关系,就可以结合教材对三个系统的字作进一步的分析:“灾”是房子着火;“冤”像兔子被布蒙盖而蜷曲难伸之形,表示委屈之意,引申为冤屈;“穷”是力在穴中,有劲难使,表示窘迫之意。经过溯源分析,学生不仅清楚了三部首的意思,了解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还了解到了先民们的居住知识——先以洞穴为居,后来建造房屋,饲养牲畜,成“家”立业。

这样教学,使得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十分浓厚,他们下课了追问老师汉字知识,回家后给家长讲解汉字知识。长期以来被认为难学、难认、难记、难写的汉字,在这些学生眼中变得形象易学,趣味盎然。由此观之,符合汉字科学的教学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吴雅卿:

识字教学的科学化不仅要给小学生讲授汉字构形的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遵循汉字规律自主识字的科学观念,这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虽然有些楷体字的形音义关系不密切了,但是我们带领学生一起“自主”研究,同样有许多规律值得我们总结和交流。比如“雪、彗、慧、寻、当”和“尹、事、争、肃、秉、兼、康”都有个部件“彐”。对于“彐”部件中第二笔的横在何时出头儿的问题,师生们都极为头痛。于是各种解说也随意产生。其实,只要我们带领学生仔细比较,就可以发现:当“彐”中间有纵向笔画(撇或竖或竖勾)穿过时,横就出头儿,反之就不出头儿。这个构字规律体现子汉字非常注重结构的匀称和平正。如果“彐”中有一纵向笔画穿过,横却不出头儿,字就看起来似乎站得不稳,重心就显得左倾;而没有纵向笔画穿过,二横却出了头儿,此字好像多了一冗笔,重心显得右倾。总之,看上去都很不协调。“彐”横是否出头儿,跟字音字义并无关系,但却体现了汉字楷体对形体美的一种追求。所以,遵循汉字科学的构形规律,不仅能使学生写得正确,还能使学生体会和欣赏到汉字的形体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和尊重科学的精神。

 

林睿:

科学地教学汉字,对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

我在阅读教学中就体会到了掌握汉字学知识的好处。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讲述的是生活贫困的渔夫夫妇乐于助人,在自家生活拮据的情况下收养邻家孤儿的感人故事。文中渔夫的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关键词“熬”值得细细品味。我专为学生解析“熬”字,“熬”本义是“干煎”,所以字从“灬”(“火”的变体),引申比喻为“忍耐、坚持”。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火上被慢慢煎熬的痛苦,体会渔夫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助人的决心。又用“挺”和“撑”两字来比较,学生很快领悟到,“挺”“撑”与“熬”字义虽近,却不及“熬”字形象准确地表现出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一番推敲锤炼,不仅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到课文的内涵,而且明白了掌握准确的字义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

当前小学生习作中的一个很大问题是语言不过关,主要表现在:书写错误;词不达意;词汇贫乏。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识字教学的不科学。错字,书写不规范,随意增删笔画或改换偏旁,多因学生对字的形音义关系理解不够所致,比如将“束”写成“朿”,“休”写成“体”。别字、词不达意,也多是对字的形音义关系模糊所致。词汇量不足,原因之一是识字教学中将形义分开,甚至错解了字形,使学生知字形而不知字义。比如“王”作部首表示“玉”的意思,其部中字“宝、国、弄、环、玲、琼、琚、玻璃、莹、琢、珍、琳琅”等都跟“玉”义有关。由于教学为“王字旁”,这些具有“玉”义的字就不能全被学生所了解,要了解还要逐个再查字典,平添了许多麻烦。所以,词汇量少与不科学的识字教学有很大关系。

 

兼容并蓄:走科学识字之路

 

金文伟:

只要教师掌握了汉字科学,就全创造出许多既符合汉字科学又适合儿童识记规律的教法,这些教法逐步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一套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科学化的识字,应该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任课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汉字学知识,这是识字教学科学化的先决条件。教师须“术业有专攻”,才有资格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当前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具备汉字学知识,怎么可能讲授科学的汉字知识?因此,要重视对任课教师的汉字科学知识的培训。二是要编写“汉字形音义解析”等类的字典,便于教师随时查阅。虽说自《说文解字》以来,解析汉字形音义的字典书籍不少,但适合小学识字教学的却无一本。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也要重视生字编排上的难易程度和循序关系。现在的小语教材过于强调小学生的尽早阅读,形成了随文识字的模式。随文识字属于分散识字的范畴,难以发挥汉字独特而重要的系统作用(与拼音文字相比),这种方式,终究难以提高识字效率。三是要创建一套在汉字科学基础上的、适合小学生识记规律的教学方法。儿童具有形象性强、喜欢趣味性学习的心理特点,因此要充分利用汉字本身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儿童不理解很多楷体字的笔画构成原因,只好刻苦记背。如果教学中层示最能表现这些字义的古文字形(汉字学称作“字形义”),就能使他们迅速理解字的形义关系,像前面说的“彳、子、宀、冖、穴”的教法就是如此。有些字如“大、亻”,教师摆出造型就能直接展示出字形义。这些教法形象有趣,直观易懂,小学生不仅爱学且识记深刻。再如,要求小学生认识的3000余字中涉及部首180余种,通过给学生讲析这些部首的形音义关系和构字作用,就能使其在探求未知科学的趣味中去探求各部中字的形音义,从而迅速掌握各部首系统中的字。

 

叶秀萍:

识字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理论都无法完全解决识字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汉字形音义关系和字词关系。因此,兼容并蓄各种教学方法才可以创造出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将“溯源分析法”与“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结合,当给学生讲清楚了“辶”是走在路上之意后,用“辶”分别与熟字“元”、“斤”、“不”构字来识记新字,就可降低识字难度,使学生在理解和温故的基础上掌握新字。又如,将“字理分析法”同口诀、谜语或儿歌等趣味识字法相结合,既科学地解析了汉字,又可以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儿童识字兴趣,有助于儿童的识记。如记字歌诀“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合手拿,分手掰。人失足,跌下台”。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十足,记起来就轻松多了。

 

王维: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强调传授正确的、科学的汉字知识,但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及汉字丰富文化内涵的呈现,同样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样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以多元的学习方式去探索追求。因此,它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识字教学是不矛盾的。

 

金文伟:

现在各种识字教法很多,各有优缺点,有符合汉字科学的部分,也有不符合汉字科学的地方,比如集中识字法,有运用汉字学的声符系统,例如以“青”为基本字,带出相关的“请、清、晴、情”等字,这是其优点,但是没有讲清楚“青”为什么这样写,以及所带字的形义关系,这样,基本字和“所带字”仍需要一定程度的机械识记,这是其缺点。再如随文识字,将字义与句子、文章相融,便于学生理解字义,是其优点,但教学中将字的形义分开,且字在课文中又是无序出现,既不利于学生识记字形,更难发挥字的系统作用,因此,高年级回生率高也就是必然的了。“加—加、换—换……”之法在当前最为常用,是随文识字内的小集中识字,虽对随文识字的不足有所弥补,但因其“加、换”的构字理据未给学生解析清楚,比如将“很”换成“恨、狠、痕、很、跟、恳、垦”等字,却不讲析“艮”的音义和在构字中的作用,仍然不能充分发挥“艮”部首的系统作用。口诀、儿歌识字法有朗朗上口易记的优点,但对有些字的解析却是错误的,如“心入门,闷得慌”就将形声字(从心门声)解说成了会意字,既不符合科学,也制约了学生对“门”声符系统的“们、扪、闽、闻、问”等字的理解,真是讲错一个字,影响一批字的识记。

为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我们应该认真地总结各种教学方法,吸取其科学的部分,摈弃不科学的地方,从而创建既符合汉字科学又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识字教学方法。

                            

来源:

金文伟等.科学的识字教学离我们有多远[J].小学语文教学,2009(3):18-22.(CN 14-1016/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