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科学与识字教学改革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丁剑鸣

摘要:汉语文的教学,必须从汉语文(首先是汉字)的实际出发。为推进识字教学改革,本文先阐述汉字的起源与评价,以纠正对汉字的偏颇看法;继而介绍汉字教学的古今源流,展现当今教坛“百花齐放”的局面;最后就继承与创新问题,描述总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以供基础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汉字科学;小学识字教学;改革动态

一、汉字起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一百多万年以前汉族先生活在中国大地上,惟一交际工具是有声语言;直到几千年前才创造出汉字,到殷代成为高度发达的文字被应用于文献记录;迄今,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形声字,既表意又表音,如“抱”、“情”、“铃”等。有了汉字,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东方文化,演进到今日的汉字文明——民族的财富。汉字对东亚民族文化发展起了深远的作用,对世界文化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汉字的创造必然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由群众集体创造,从图画到文字画,质变为图画文字,再发展成文字体系,千百年的积累、传播、完善,不是一个人能一手创造出来的。

“六书”是我国古代研究汉字的一种理论。“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至汉代将其解释成六种造字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指事,如上、下;象形,如日、月;形声,如江、河;会意,如武、信;转注,如考、老;假借,如令、长。到清代,破六种造字法之说,认同“四体二用”,即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两种只是用字法。所以今日面对“六书”之说,既不能迷信,又可以借鉴,用于汉字结构分析。

在研究或教学汉字的形体结构时,重要的不在某个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而在于弄清它的间架结构,即由哪些部件组成和怎样组成的。分析汉字的结构,一般说来,部首就是形旁,也就是义符;《新华字典》分189部首检字,《现代汉语词典》则是251部。当代语言文字工作进展快、成效大。推广汉语拼音、说普通话,推广简化汉字,以及成功地运用计算机等,创造了汉字文化的新前景。

二、科学评价

一位学者在八十年代初说过这样一番话:每一个方块汉字,无不具有图画般的美感,人体般的自然匀称,神奇般的科学组合,梦幻般的想象与创造,真是瑰丽无比;美则美矣,却难学、难用,为难了中华千千学子!一说美,二说难,被描述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先说汉字前途柳暗花明。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国势衰落,列强欺凌,一些国人认为汉字难学难用,导致国民素质和国力的落后,于是激烈批判汉字,出现“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论断。这种评价不无偏颇,但多数人救国图强的心亦无可厚非。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不同程度存在否定汉字的思潮,“要走世界各国共同的拼音方向”,汉字前途岌岌可危。原因何在?一是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存心强化汉字的学习与使用的难度,将汉字作为“愚民政策的利器”,招致进步人士的反感;二是西方使用拉丁拼音文字的许多国家,早已圆满实现信息处理的机械化,并开始向文字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道路迈进(1946年计算机应用于英文文献检索)。如果我们因汉字无法进入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时代,则中国必将面临可怕前景。应当感谢科技进步,70年代产生转机,经过中外科学家的艰苦钻研与努力,终使汉字信息处理进入了自动化时代。汉字柳暗花明,前景广阔。19861月国家规定汉字“仍然是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其作用”。

再说汉字的主要优势。

1.(汉字的常用字集中。汉字总量大约现存6万个左右,但最常用的不过三千字左右。《康熙字典》收入46000个字,常用字仅占0.07%;《毛泽东选集》五卷用字量只有3100个。

2.汉字可以二次造词。一可创新名词,且容易记忆;二利于发展语言,一字组多词,词汇量增多,由词而句而文,语言发展加快。

3.汉字音、形、义之间相互联系。如形声联系、形义联系、声义联系。形声联系最为普遍,因为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形符标义,声符标音,大体如此。识字过程中易于实现音、形、义的统一联系。

4.汉字有字理。世界上惟有汉字有字理。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字都有示意功能,从而决定了汉字的形与义、声与义的密切联系,识字中讲字理,学生会掌握得更好。

5.汉字笔画固定,笔顺有规则。基本笔画8种(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由此而扩展到24种。笔顺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先整体后加点。于是,写好字也不犯难了。

6.电脑为汉字走向世界打开了通路。

总之,汉字是汉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识字是一个人文化素质提高的第一步。炎黄子孙一定要牢固地掌握汉字工具,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使能在21世纪的世界范围内发挥汉字文化的作用。

三、汉字教学

中国人使用汉字、汉语已有几千年历史。从流传下来的启蒙教材来看,最早的有周代《史籀篇》,秦代《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汉代《急就篇》(收入常用字2144个);后来有南北朝《千字文》,宋代《百家姓》、《三字经》(“三百千”共收入常用字约2200个)。当时花一年时间先学这二千字,然后开篇阅读。“五四”后实行随课文识三、五个生字。以上是传统的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

1956年第一个小语大纲提出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1958年起,辽宁黑山北关校先后采用同音归类、形声字归类、基本字带字方式,两年教学2500个字;北京景山1960年开始集中识字实验,两年也是2500个。小学生从三年级起,读写面貌大为改观。这便形成了新的集中识字体系。与此同时斯霞的随课文识字也取得同样好效果。80年代初从推广普通话、普及汉语拼音入手,黑龙江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90年代向全国推广。于是全国有了“集中”、“分散”、“注提”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近十年发生的变化更大,识字教学法多达40余种。它们获得成功的共同点在于:符合汉字的某些规律,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易于为广大教师所掌握。不足之处在于:为识字而识字,部分方法科学性不够,有些急功近利与门户观念。

1997年《人民教育》杂志连续刊登“识字教学改革一览”,其中推出了下列识字流派:集中识字,随课文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根识字,汉字标音识字,成群分征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猜认识字,字谜识字,趣味识字,立体结构识字,双拼计算机辅助识字,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四结合识字,听读识字,科学分类识字,奇特联想识字,快速循环识字等。一位青年学者著文说:“快速高效是现时代识字教学改革的突出特点”,“完善体系是新世纪对识字教学的呼唤”,“科学化是识字教学实验的内在需求”,“学习借鉴的目的在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继承创新

汉字的改革和规范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尽管存在着否定汉字的思潮,但党和政府在汉字前途命运问题上采取的态度则是十分慎重的,既强调“文字必须改革”,也强调“搞文字改革不要脱离实际”;1958年初,周恩来指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文改的三项任务。80年代已基本不存在“汉字落后”问题,出于电子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的需要,必须加强汉字的标准化,于是提出了对现代汉字的“四定”要求(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及其他相关要求。为实现上述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做了许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汉字改革和规范的方案与标准,并取得辉煌成绩。

汉字教学改革、发展与创新的问题。如前所述,新时期的汉字教学研究十分活跃。载诸史册的有四次研讨会。1990年,在天津召开了一次识字教学研讨会,编出了《九种识字教学方法探新》一书。1994年,中央教科所在黄山开了一个识字教学研讨会,交流了18种教学方法,出版了《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一书。200011月,由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征集40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探讨识字教学科学化途径。20028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京举办了一个汉语快速识字国际研讨会,广泛交流了国内外汉语快速识字方法,深入讨论了汉语识字的学术问题。这些会议,逐步解决了汉字难学的问题,建立起了识字教学的全新理念,也发展了识字以及阅读、作文的基本理论,影响深远。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一位学者对识字教学改革概括了四点: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2.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体现素质教育精神,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符合汉字的某些规律,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易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3.识字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4.要贯彻“双百方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笔者认同以上看法,愿同仁们继续努力,认真学习新大纲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大力提高识字教学科学化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