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势对识字教学的影响

山西  罗小兰

心理定势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伏态,它使后继的心理活动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定势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新技能的形成,新问题解决以及学习的迁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基础,是儿童由运用口头语言向运用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环节。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识字教学中,儿童的心理定势对识字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又可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心理定势的积极因素,克服心理定势的不良影响,这是应该引起小学语文教师重视的一个问题。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有古老的历史。由于汉字的特殊性,尤其是形声字占到汉字总数的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和全字的意义有关,形声字的声旁和全字的读音有关,因此,在汉字教学中,心理定势对识字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教学生认识“清”、“消”、“伏”、“伍”、“诚”、“仗”、“惊”、“搬”等形声字,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字的左边是形旁,字的右边是声旁,表读音,学生集中地学了这些字以后,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即认字读音只读该字的右半边。他们用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去认,“牺牲”、“慌”、“懊”、“燃”、“境”、“极”、“恢”、“粗”、“韧"、“液”等形声字,就很容易读准字音,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心理定势的这一积极作用,从而扩大识字范围,加快识字速度。

由于汉字的长期演变,形声字声旁的表音部分已不准确,比如“河”、“惕”、“叹”、“裙”、“拒”等,但是正因为心理定势的作用,学生可能会把“隐”字读成“急”,“艳”字读成“色”,“凉”字读成“京”,“狭隘”读成“夹益”。这些错误的读音就是心理定势的消极影晌。这种消极影响不仅使学生会把汉字的读音读错,而且还会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认错、写错,造成错别字。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如:把“酒”认成或写成“洒”,把“陶冶”认成或写成“陶治”,把“罚”读成“讨”。汉字之间的各种联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定势,心理定势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识字学习。既然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每利用一次就变得愈加巩固,以致连接紧密很难破坏。假若没有心理定势的影响,即事先就不认识或没写过“洒”、“治”、“讨”字,而是一开始就学习“酒”、“冶”、“罚”等字,那么,在认识这些字的过程中,也就不会误读误写,产生混淆了。此外,心理定势往往还会导致双音词中后一字形受前一字形的书写影响,如把“拐杖”写成“拐”、“批评”写成“批抨”等等。

心理定势既然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那么,不让它形成是比较困难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心理定势对识字产生的负效应及其影响,同时要懂得这种影响形成后,如何去克服它。

首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打破心理定势的积极性。在识字教学一开始,就要强调对字形的差异多作观察、比较和分析,对一些易受心理定势影响的汉字,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醒和指点。如教师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汉字的笔划、笔顺、结构,尤其是汉字的偏旁、部首,相近和相似汉字的异同点等,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分析和认识。心理学实验表明,观察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发现字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他们在读写活动中,错误字出现率低,心理定势对他们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少而弱。教师要教给学生用“发现问题”的方法去识记和辨认汉字,这样做会取得更好的识字效果。

其次,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自查、自我监督的能力。小学生在汉字学习中,从小就要养成自查的习惯,并培养发现自身读写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错误可能形成之前。就能发现可能出现的错误,能及时纠正字与字之间的错误联系,从而形成某个汉字特征的正确联系。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我发现、自我改正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主要还在于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辅导和帮助。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学生学会相互帮助找错误。因为人的个体差异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不同,认识有别,其识字学习中产生的错误也不尽相同。所以,班级中开展互相帮助学汉字活动,形成一个自查、互查、集休查的学习汉字习惯,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越,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等有着积极的意义。总之,心理定势对识字教学有很重要的影响。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汉字的特点和性质以及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及特点(如儿童知觉不精细,注意力稳定时间短等),对生僻字、易错字、特殊字等予以重点教学和指导,并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定势对识字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