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分析与智力培养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杨琅

摘要:本文通过识字教学中对汉字字形结构及造字法的分析,阐述了儿童识字过程的心理实质,以及字形分析在儿童认知结构的构建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字形分析;认知结构的构建;智力发展

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人类个体对字形的流利识别,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人的书面语言学习,也正是从认识字起步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理实质,是在儿童入学前的口语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教学影响,实现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识字正是这个过渡的开始。识字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写作和阅读教学的进行。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不同于通过字母组合形态变化而构词的拼音文字,而以无形态变化的千万汉字,以生词熟字的方式,组合而构成汉语词汇。字数浩瀚是汉字的一大特点。

汉字是方块形的表意符号,每个字都由其零件(指笔画)、部件(偏旁部首或独体字)和结构(指六种基本结构和七条笔顺规则)组成。需要有限的笔画在两维空间内,根据其构字规则,以一定的,有时甚至是细微的变化而构成千万音形义不同的字,故所以结构复杂和类似性大又成了汉字的另外两大特点。

小学识字教学的困难之处,在于面对心理发展水平有限的儿童,要授之以有上述特点的二千五百个常用汉字。汉字是汉语言的文字符号,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教学的心理实质是在儿童大脑皮层上建立起汉字音形义的统一联系,即是把文字符号与所表示的意义单位联系起来。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是要在儿童的神经中枢长时记忆中建立汉字信息库,或称为汉字编码系统。从而为以汉字为载体的信息的接收,加工和使用奠定基础。鉴于汉字结构复杂、类似性大的特点,使字形教学不仅成为识字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字形教学的核心是字形分析,字形分析是认识汉字必不可少的一环,也因此使学习汉字有别于其他拼音文字的学习。字形分析的内容是教师遵循汉字构字规则,从所教各个字形的具体情况出发,用儿童所能理解的语言,分析讲解各个汉字在零件、部件和结构方面差异和特点。教会儿童对具有客观意义的字形赋予其心理意义,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认知内容的内化。字形分析是表意文字教学中的特有现象,除直接制约着儿童对所学汉字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外,更重要的是字形分析的质量高低,还直接关系着儿童的心理发展。

从记忆的持久性方面来看,字形分析可帮助和教会儿童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编码,有利于儿童对所学生字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个体的感知是神经系统对外来信息的接收和识别,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和存储。当外部信息经人的感受器进入神经中枢后,必须经过编码加工,成为适合个体需要的内容;也就是对具有一定客观意义的外界客体赋予其心理意义,即实现内化以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储存。进入的记忆内容的编码通常是以形象编码或是意义编码的形式来实现的。形象编码是以表象形式进行的对识记对象的形状、体积、颜色、声音、气味等具体形象的编码,是种具体、直观鲜明的感性记忆编码。意义编码则要求个体对记忆内容进行一定意义的自我解释,对其进行语义加工,或者说是对其进行语言的意义解释,将具有客观意义的事物赋予其心理意义,使之成为适合自我记忆需要的内容和记忆编码方式。这是种理性的、并经过大脑认知加工的高级的记忆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一般是用形象编码;而长时记忆主要是通过意义编码而实现的。因此在记忆的持久性方面,意义编码比形象编码的质量更要高,换而言之就是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效果好,这就是“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的缘故。

汉字是种表意文字,但其中许多又不完全脱离表音成分,较之拼音文字来说,携带有更多的信息。汉字的主要部位,几乎都有特定的意义。这就为字形分析进行意义编码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象形字,可根据其描摹实物形状,以简单笔画勾画出所表示事物轮廓的特点(例:日月山水);指事字,则又可从其在象形字基础上,以简单符号指别所表示的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如刃、本、末);会义字,则要明确它是两个以上象形字合成的一个新字,要教会学生从字形上体会出字义(例:从、众);而对占汉字最多数的形声字,则要教学生根据其形旁(义符)声符(音符)来认识其意义和发音线索(例:岭、阁)。总之,当教师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出发,根据汉字构字规则为学生进行字形分析时,除了教会学生对所学汉字进行语义解释,或者称为意义编码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起儿童对汉字字形进行分析整合的能力。即要培养起儿童能将一个汉字拆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对其各组成部分赋予心理意义,然后再将其组合成一个整字的能力。由于分析整合是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字形分析对于儿童思维发展的促进,是有重要意义的。

再从记忆的稳定性方面来分析,由于形象记忆是以对事物感性形象的识记及其表象的再现实现的。而因个体心理的主观作用,感知后的形象进入记忆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形和改组,仅能在总体上还保持着原物的大体形象,表象不过是原型抽象的类似物。特别是在细节方面,如果个体不对其进行认知加工,那么在再认识和重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儿童在识字初期错别字多的一个原因也在于此。

为此,识别汉字的关键在于对汉字字形关键和细微部分的准确辨认,这就使形近字辨析成为字形分析的一个极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对字形关键部位的析取,通过对仅在度和量及空间位置方面存在着细微差异的形近字笔画结构的比较(例如:茶—荼、余—佘、毫—亳等)。帮助学生对其进行意义编码,这除了能使进入记忆系统的汉字表象保持稳定,确保识字的正确性外,也能促进儿童大脑皮层的分化。

而从记忆的容量方面分析,字形分析在使学生掌握构字规则的同时,还逐步扩大了汉字的记忆容量,促进儿童自身汉字信息编码系统的早日形成和完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但它又是可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扩展的。记忆容量不为识记内容和各物质单元(如像汉字的笔画或部首,拼音文字的字母或音节等)的数量所限,但却被一种由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有一定联系的由若干单元所组合而成的短时记忆编码结构所限制。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将其称之为记忆组块。(即ChunKing的音译)实验表明:人类个体短期记忆容量大约是5±2个组块,一般不超过七个组块。

由于人的记忆容量为组块而不为构成组块的物质单元所限,这就使人们可通过对识记对象的组块化活动,把在时间空间上相联系或接近的单元结合为组块进行记忆,使有限的短时记忆容量得以扩展。例如识字时以字的偏旁部首和独体字作为组块的记忆容量就远非笔画及其空间位置作组块的所能相比。对识记内容的组块化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越短时记忆存储空间限度的有效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记忆容量,这正是掌握组块化手段的意义所在。字形分析,正是对儿童进行的组块化训练,以教会儿童怎样对需识记的字形进行组块。

组块化的过程包括对识记内容进行分组和进行意义解释(或称为编码)两个环节。储存于个体长时记忆中与识记内容有关的信息——一个体具备的知识经验,在组块的过程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分组时要据此对那些时空上接近的识记单元进行分组,编码时也要根据它对才组成的组块进行意义上的解释。当组块的内容与长时记忆中的某些信息相匹配时,即个体能用自己的过去的经验对新知识进行解释时,或者说是赋予其心理意义时,组块即刻就被整合,成为自身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

儿童初识字时,头脑中缺乏汉字知识,对字形的识记是以笔画及其空间位置为记忆组块的,加之长时记忆中缺乏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与之匹配进行意义编码,因而识字数量较少,再认和重现的效果较差。

但随儿童识字活动的深入,在教师字形分析的影响下,儿童获得基本的汉字知识及掌握了最基础的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独体字,逐步学会进行字形分析。根据构字规则,对识记的汉字各部位进行分组,提取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编码,或者说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意义解释,对具有客观意义的识记对象赋予其心理意义,然后整合起来放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教学中需要“新旧联系”心理学基础也就在此),用这种组块化方式所进行的记忆,其数量和质量都远非初识字时所能比。这就是为什么随学习活动的深入,儿童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会相应提高的缘固。换而言之,就是因为儿童在教师字形分析的影响下,逐步学会了如何对汉字字形进行组块化,掌握了组块技术,加速了知识的内化过程,从而导致识字效率的提高。

通过字形分析培养学生对识记内容进行组块化的能力,除能提高识字的效率外,更重要的是其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方面的意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从来就是教学所追求的最重要目标,而组块化不仅适用于识字,同样也适用于阅读和其他信息的提取和记忆,对识记内容由感知转入记忆是组块化的结果。阅读过程中对句、段乃至于篇的概括均是在不同范围和层次上的组块化活动。字形分析的组块化为阅读教学中句段篇的概括提供了心理基础和经验。学会组块化的过程不仅是培养,锻炼和提高儿童思维的分析整合能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同时,字形分析能力的形成为在特定情境下获得的经验运用于其他变化了的情境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能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因此,组块化能力的形成对于提高儿童心理活动水平,丰富其心理内容,促进心理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可见在识字教学中,搞好作为表意文字教学中特殊环节的字形分析,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字形分析,教会儿童对字形进行观察识别、分析整合、组块编码,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记忆力,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从而提高儿童的心理活动水平和丰富其心理活动内容,达到通过教育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目的。近年来国际普遍认为学习汉字一类表意文字儿童的智力发展要前于学表音文字的儿童,这不能说与学表意文字必须经过字形分析这一环节不无关系。因此,每个语文教师不但要把字形分析作为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环节来抓好,而更重要的是要把它提高到关系到儿童心理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通过教育促儿童身心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