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已有资源优化识字教学

深圳市建安小学谢雄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这段话不仅指出了识字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识字教学的方法要求。识字教学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按照这个要求,广泛利用学生生活实践中的有关资源,使教学的方法、手段等不断得到优化。

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呢?

一、利用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小学生从呱呱坠地起,就不断接受着母语的教育与熏陶。进入小学前,他们已自觉不自觉地积累了许多语言的信息和材料。识字教学,如果把他们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教学的材料和载体,不仅能快捷地打开学生识字的心理通道——把识字与生活结合起来,而且能拓宽学生识字时空,增强学生识字的主动性、积极性。

如教学“打”,可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按照拼音读准“打”的字音;接着让学生读读文中有“打”的词句,想想“打”在文中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以下训练:

1.用“打”说一句话。

2.想一想: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能换成“打”吗?

(1)姐姐学会了敲鼓。

(2)妈妈在给我织毛衣。

(3)小队长举着小红旗走在前面。

(4)爸爸到商店买酱油去了。

(5)奶奶向我作手势,叫我不要笑。

3.想想在下列句子中的括号里能否填上“打”。如果可以,填好后读一读句子,说说每句话中“打”的意思是否相同;

(1)小学生不能与坏人(  )交道。

(2)在餐馆吃饭,吃不完的要(  )包带回家。

(3)我们要保护环境,千万不能(  )鸟。

(4)弟弟不小心,把碗(  )碎了。

(5)老师说写作文先要(  )草稿。

(6)爸爸很爱他的车,经常给车(  )蜡。

不难看出,这里展示的材料,都是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学生见到这些熟识的语言因素,内心的语言积蓄很快被激活,生字“打”就会立即成为新的“图式”被接受,并在脑中迅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既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打”,又真切地体会到了“打”的运用规律。如果只让学生孤零零地去认这个字,学生就难以把“打”字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合起来,以至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

汉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积累而成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源于生活,又准确而客观地反映着生活。指导学生认识汉字,如果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与识字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又能深化学生的认识。

如教学汉字“深”,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逐步展开。首先,以“河水”和“衣服的颜色”为例,用找反义词的方法,让学生对“深”形成初步认识:

(1)大河里的水深,小溪里的水浅。

(2)姐姐有一件深红色毛衣,我有一件浅绿色短裙。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深”的理解:读句子,看看下面句中的“深”的意思相同吗?

(1)这篇课文很深,我有点读不懂。

(2)李老师与我们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深”除了以上意思和用法外,还有哪些意思和用法。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便能对“深”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如“夜深人静”“深受感动”中的“深”分别表示的是“久,时间长”和“程度高”的意思。

三、利用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引导学生生动识字。

学生熟悉的事物,是识字教学的最好教具。它既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化学生对汉字本源的认识,又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识字教学要与学生周围事物紧密联系”的观点。

“勃”是一个字义比较抽象的汉字,字典释义为“旺盛”。教学时如果只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学生就很难理解清楚。如果让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去认识和理解,其理解自然会具体化、动态化。比如,让学生联想自己见到的春夏之际的花草树木生长的情景去理解“生机勃勃”中的“勃”,学生眼中的“勃”就会随着花草树木生长的情景而成为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联想自己或同学获奖时的神情去体会“兴致勃勃”中的“勃”,学生心中的“勃”就会迅即变成一种旺盛、强烈的精神状态;让学生结合自己见到过的某人因生气而变脸的样子去认识“勃然大怒”中的“勃”,学生脑中的“勃”就会演绎成人的神情变化的情状。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蔚”,学生不仅能准确地知道“蔚蓝”表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而且能领悟“蔚然成风”“云蒸霞蔚”中“蔚”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