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生需要  轻松学习汉字

——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郝玉梅

案例一:我们还要认名字

今天早读课时,有几个小朋友读得特别认真,我灵机一动,随手在黑板的右上角开辟了一块表扬栏,把读书认真的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写在了里面,并让受到表扬的小朋友站起来领着其他小朋友读两遍。小朋友们可开心了,读得非常认真,尤其是名字被写上黑板的孩子们,兴奋得小脸放光,声音比平时高出好几倍。这时,我又说:“现在谁能把黑板上的10个名字都认出来,老师也把你的名字写在表扬栏里。”教室里立刻小手如林,还不时传来“嗯”、“嗯”的叫喊声。10分钟后,我说:“今天早上的识字到此结束。”哪知道孩子们不肯罢休,七嘴八舌地要求道:“我们还要认名字!”我看孩子们兴致正浓,就又

表扬了几个发言积极、认字快的小朋友,并把他们的名字写了下来。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竟然认识了35个小朋友的名字,随着早读的下课铃声,教室里传出一片意犹未尽的叹息声。

案例二:我们会读书了

师: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板书:小

学生)跟老师读——小学生。

生:()小学生,小学生。

师:谁是小学生?

生:我是小学生。

师:(在“小学生”前板书:我是)跟我读——我是小学生。

生:(面露笑容)我是小学生,我是小学生。

师:我是谁?

生:老师。

师:(板书,并领读)老师。

生:()老师,老师。

师:谁是老师?

生:(调皮地用手指着老师)你是老师。

师:(快速补充板书:你是)跟我读——你是老师。

生:(兴奋地)你是老师,你是老师。

师:你们这些小学生这节课要跟老师学习汉语拼音……

(下课之前)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汉语拼音,还学习了这么多的字。

(指黑板上的两句话:我是小学生。你是老师。)读什么?

生:我是小学生,你是老师。

师:对!再读一遍——

生:我是小学生,你是老师。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只用两分钟就认识了9个字,还能把句子流利地读出来。

生:(欣喜地)我们会读书了!我们会读书了!

案例三:我也想当老师

教室里,我正在发《课外读本》,王杨婧小朋友刚拿到手,就小声读了起来。

这个姑娘读得多认真啊!我心头一动,走到讲台上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王杨婧已经能把刚发下来的文章读出来了,让我们用掌声欢迎她做小老师,教我们读一篇,好吗?”

“好——”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地向王杨婧投去羡慕的目光。

这个看上去文静、内向的小姑娘多么激动啊!她亮开嗓子领着大家读了起来。

等孩子们读完,我“装模作样”地走上前去:“我是《宝应日报》记者,王杨婧同学,祝贺你成为光荣的小老师,请你谈一谈,你怎么会认识这么多字的呢?”

“我上幼儿园时就喜欢认字,听爷爷、奶奶讲故事,我都是边看书边听,现在,我能自己看书了,如果看到不认识的字就问爸爸、妈妈。”

“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真不愧为我们的小老师。”我由衷地赞叹道。

“老师,我要当小老师,我也认识很多字了!”调皮的小姜幸迫不及待地喊起来。

“老师,我也要当,我也要当——”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

“你们都是好样的,今天晚上回家好好地准备一下,等明天早读课时,我们来比一比,到底哪个是最棒的小老师,好吗?”

“好——”

近年来,扩大低年级的识字量,引导学生提前阅读,已成为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大家都在开发、利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多途径识字。但是,我们看到,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的实验老师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学生当作识字的容器,任意进行“灌输”“注入”,致使一些学生对识字感到厌烦,一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负担加重了。如何既能扩大识字量,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呢?让我们来看看以上三个案例。案例一中,老师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想了解同学、认识同学姓名的好奇心,以及想让启己的名字进“表扬栏”的荣誉感的需要,指导学生用20分钟时间认识了35个同学的名字。案例二中,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这老师通过“我是小学生,你是老师”这个句子的认读,让学生感觉到,阅读并不是件难事,识字的兴趣随之大增。案例三中,老师以身边的同学为“教材”,让王杨婧小朋友当小老师,教小朋友们读短文,介绍识字经历,这既是对她爱读书的奖励,更是一种激发其他学生识字热情的手段。心理学家指出:需要是人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以上三个案例不正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荣誉感和成就欲,激起他们识字的欲望,诱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汉字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