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识字

“注音识字法”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黑龙江省语委(原为文改办)组织实施;1982年在佳木斯第三小学、拜泉县育英小学、讷河市实验小学开始首轮实验。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坚持走发展学生语言的路子,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重点,解决“识汉字与学汉语”的矛盾。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多功能作用(用于识字是注音的工具,用于正音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用于写是汉字的辅助工具)为前提;寓识字于读写之中,对入学不久的儿童在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就开始听、说、读、写的训练;促使儿童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及早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这种方法在儿童入学后暂时绕开“生字”这个“拦路虎”;采取“迂回”的办法解决识字难的问题。“边读书,边识字”,对汉字的音、形、义和识、写、用分步提出要求,即识归识,写归写。儿童入学用7周左右的时间教学汉语拼音,培养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能力;使汉语拼音成为提前读写、全面进行语言训练的工具;先阅读拼音课文,再阅读汉字注音课文,进而阅读汉字难字注音课文,最后阅读汉字课文,做到提前阅读、大量阅读;让儿童利用汉语拼音写话,再用拼音夹汉字的方式作文,最后用汉字作文,做到提前作文、大量作文;在一年级,先要求能识会写350个左右典型汉字,掌握汉字结构规律,提高独立识字、写字能力,进而在不断阅读中增识汉字,在不断写活和作文中练习写字和用字,把定量的“有师指导”和不定量的“无师自通”结合起来。随着年级的上升,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各年级识字、写字的要求,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