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氂、斄、牦)

(小篆)。

牦,即牦牛,又称“犛牛”,全身有黑褐色或棕色、白色长毛,腿矮身健,蹄质坚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力畜。牦字由毛、牛会意,突出强调了牦牛多毛、长毛的特征。

 

另:

 

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牛,从(表披散),会长毛披散之牛的意思。也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犛。如今简作,改为从牛从毛会意,毛也兼表声。

《说文·犛部》:“犛,西南夷长髦牛也。从牛,声。”本义为牦牛。

犛,本义指牦牛:巴浦之犀、~、兕、象,其可尽乎?明年,复出,将轻兵丙夜至九曲,获精甲、名马、~牛甚众。古也借“氂”“斄”表示。

氂,从犛省从毛,毛也兼表声。读máo,本义指①牦牛尾:有长松数百株,叶如~。也泛指②长毛:(纪)昌以~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也表示③牦牛:杀一~牛,以为俎豆牢具。

斄,从犛省,來声。读lí,指①硬而卷曲的毛。又读máo,表示②牦牛:今夫~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斄”所从之“來”即“麦”的本字,“”则是手持棍打麦形。可见犛、氂、斄三字语音有相通之处。由于方音的演变,遂分为三字。

犛,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牛部。凡从犛取义的字皆与牦牛等义有关。

以犛作义符的字有:氂、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