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樊通“藩”。篆书的樊字,像人双手持木交叉编织篱笆之形,其本义即篱笆;用作动词,则有筑篱围绕之义。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后多用作地名和姓氏名。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受束缚、不自由的境地。

 

另:

 

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相反的两只手),从棥(篱笆形),会用手编织篱笆之意。棥也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樊。

《说文·部》:“樊,鸷不行也。从,从棥,棥亦声。”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篱笆。

樊,本义指①篱笆:营营青蝇止于~;~篱。也指②用篱笆围绕:折柳~圃,狂夫瞿瞿。篱笆一般修在交界处,故又引申为③边,旁:夏则休乎山~。由篱笆引申指④关鸟兽的笼子: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希望)畜乎~中;久在~笼(喻不自由境地)里,复得返自然。

樊,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木部。凡从樊取义的字皆与攀拉(编篱笆时需互相攀拉)等义有关。

以樊作声兼义符的字有:攀。

 

另:

 

棥(樊)

(小篆)。

象形兼会意字。篆文从爻(像交叉篱笆形),从二木(像两边立柱),会篱笆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棥。

《说文·爻部》:“棥,藩也。从爻,从林。”本义为篱笆。

,本义指篱笆:营营青蝇,止于~。后来“棥”作了偏旁,便另加义符“”(相反的两手),写作“樊”来表示。或用形声字“藩”来表示。

,从艹潘声。读fān,本义指①篱笆:羝羊触~。篱笆是起屏障保护作用的,故引申指②护卫:舍诸边竟(同境),使卫~焉。古代诸侯国是中央的屏障和护卫,故又引申指③诸侯国:~国;外~。唐初在重要的地方设置都督府,后在边陲置节度使,对中央起藩屏作用,称为藩镇,故又引申指④藩镇。

棥,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木部。凡从棥取义的字皆与篱笆等义有关。

以棥作声兼义符的字有: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