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小篆)。

黍为谷物名,指黍米,性粘,可供食用或酿酒。《管子》:“黍者,谷之美者也。”甲骨文黍字象禾上结着累累果实而下垂的样子,有的禾下加水,表示可用黍米酿酒的意思。

黍酒:用黍米酿造的酒。

黍离:《诗经·王风》有《黍离》篇,是周朝大夫路过旧的王室宗庙遗址,见宗室尽为禾黍,彷徨伤感之作。后多用为感慨亡国触景伤情之词。

 

 

象形兼形声字。甲骨文像一棵黍子形,三叉像其散穗下垂,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性黏,可酿酒。金文简化。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黍,下垂之穗讹为水。

《说文·黍部》:“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析形不确。本义为黍子。

黍,本义指①黍子:彼~离离,彼稷之苗;苦辞酒味薄,~地无人耕。也指②黍子的子实:止子路宿,杀鸡为~而食之。古代又作为③建立度量衡的依据:称之所起,起于~,十~为一絫,十絫为一铢。

黍,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黍部。凡从黍取义的字皆与作物、黏性等义有关。

以黍作义符的字有:黎、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