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小篆)。

甲骨文、金文的邑字,上部的方框代表四面围墙的城池,下面一个席地而坐的人形,表示居住。所以邑字的本义是指人们聚居的地方,后来泛指一般的城市。古代大城称“都”,小城叫“邑”。邑又指大夫的封地。汉字中凡从“邑”的字大多与城邑或地名有关,如都、郭、郊、郡、鄂、邹、邓等。

 

另:

 

会意字。甲骨文从口(区域范围),从卪(卩,跪坐之人),会人居住的地方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邑。作偏旁时写作阝,在字的右边。

《说文·邑部》:“邑,国也。从口。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本义为人们聚居的地方。

邑,本义指①人们聚居的地方:田多~少称田,~多田少称~。引申泛指②一般城镇: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露(破败),是贪主已。也指③小的县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古代所谓“国”乃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故又引申指④国: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虑)四~(随、绞、州、蓼四国)之至也。引申又特指⑤国都:商~翼翼(整饬貌),四方之极。也指⑥封地:景公赐晏子~,晏子辞。

邑,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邑部。凡从邑取义的字皆与城镇、地域等义有关。

以邑(阝)作义符的字有:邓、邕、邗、邙、邛、邝、邦、邢、邪、邡、扈、那、邯、邴、邳、邶、邮、邰、邺、邱、邶;邻……

以邑(阝)作声符的字有:挹、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