厽(垒)

(小篆)。

象形字。篆文像三个土块摞起来的样子,表示累土块为墙。隶变后楷书写作厽。

《说文·厽部》:“厽,累拔土为墙壁,象形。”本义指累土块为墙。

厽,本义指累土块为墙。是动词。由于厽作了偏旁,便又加义符“土”,写作“”来表示。《说文·土部》还有一个“壘”字,解释为:“壘,军壁也。从土,畾声。”其实“畾”(雷声滚滚之象)也兼表重累义。是名词,指的是军事堡垒。后来这两个意思都用“壘”来表示。并进而引申泛指堆砌,累积。如今规范化又都用“垒”来表示了。所以“垒”,既表示①堆砌,修砌:旧巢新~;~猪圈;~锅台;~墙。又表示②军事堡垒:故善用兵者,无沟~而有耳目;郊多~;壁~森严;深沟高~。要注意:现在汉字里带“厽”旁的字。并非都是从“厽”或“畾”来的,有的是由其他形体简化来的。如“參(参)”,上边原本从“晶”。

厽,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厶部。凡从厽取义的字皆与重累等义有关。

以厽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垒、絫(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