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形声字。篆文从疒,羊声,本义为病。后借用作蛘,从虫,羊声。异体作癢,从疒,養声。如今三字皆作痒。

《说文·疒部》:“痒,疡也。从疒,羊声。”本义为忧思成病。又《说文·虫部》:“蛘,搔蛘也。从虫,羊声。”本义为搔痒。《集韵·養韵》:“痒,肤欲搔也。或作癢。”

痒,读yáng,本义指①忧思成病,也指痈疮:哀我小心,瘕忧以~;夏时有~疥疾。后借用作“蛘、癢”,又读yǎng,表示②皮肤受到轻微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在父母舅姑(公婆)之所,寒不敢袭,~不敢搔;隔靴搔~;浑身~~。引申也指③受到吸引而跃跃欲试:性既好文,时复短咏,虽是庸音,不能搁笔。有暂技~,更同故态;看见别人玩,就心~难耐。

痒,如今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