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形声字。篆文从黍,古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黏。俗作糊,改为从米,胡声。如今以糊为正体。

《说文·黍部》:“黏,黏也。从黍,古声。”本义为用黏性物把东西粘合在一起。《集韵·模韵》:“黏,或作糊。煮米及面为粥。”本义为米面做的黏稠的粥。

糊,读hú,本义指①用黏性物把东西粘合在一起:冬天~窗户;~一层纸;~信封;~顶棚;裱~。引申又指②米面做的黏稠的粥或糨糊:滑软黄粱饭,清新菰米~;日用面一斗为~,以供缄封;玉米面一~。用作“糊涂”,又引申指③头脑像糨糊一样不明事理:这人太~涂。由用粥充饥,又引申指④勉强维持生活:昔正考父嬗粥以~口。此义也写作“餬”。粥样的东西容易烧煳,故又用作“煳”,表示⑤经火烧而变得黄黑发焦:饭烧~了;衣服烤~了。由用粥填塞,又引申读hū,表示⑥用糊状物填塞或涂抹洞、缝:把墙缝用泥给~上。又读hù,引申指⑦像粥样的食物:芝麻~;辣椒~;面~。又引申指⑧蒙混:他好~人;你~弄谁。

餬,从食胡声,今简作煳。读hú,本义指粥类。用作“餬口”,指勉强维持生活:养家~口。

煳,从火胡声。读hú,本义指烧得焦黑:饭~了;衣服烤~了。

糊,如今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