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札、揠)

(小篆)。

形声字。楷书从手,(乙)声。“扎”是“札”的俗写,也用作篆文“揠”的异体字,又借作“劄”,如今则作了“絷、紮”的简化字。

《玉篇·手部》:“扎,俗札字。”《玉篇·刀部》:“劄,以针刺也。”《集韵·黠韵》:“揠,《说文·手部》:‘拔也。’或作扎。”

,作为“札”的俗字,读zhá,表示①书札:即~书付之。作为“揠”的异体字,读yà,表示②拔:豪末不~。作为“劄”(从刀答声)的借字,读zhā,表示③刺:不问个是和非,觑僧人便~。引申为④驻扎:(张)飞就在山前~住大寨。又引申为⑤停止:贾珍急命前面执事~住。又引申指⑥钻进,插入:一头~进水里;~根。用作“絷、紮”(从糸,从扎和札会意,扎和札也兼表声)的简化字,又读zā,表示⑦捆柬:~辫子;包~。现在规范化,书札之叉只用“札”表示,不用“扎”;拔起之义仍用“揠”表示;其余各义都用“扎”来表示。

,从手匽声。读yà,本义指①拔起: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苗则害稼。引申也指②提拔:故阴阳不和,~士为相。

扎,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手部。凡从扎取义的字皆与捆扎等义有关。因为“扎”作为“札”的俗体,也指古时书写用的小木片。古代把文字写在木片上,并像栉齿一样排列编扎起来。

以扎作声兼义符的字有: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