冫(冰、凝)

(甲骨文);(金文);(小篆)。

冰,是指水在摄氏零度以下凝结成的固体。甲骨文、金文的冰字,像两块凝结的棱状冰块。或在冰块旁加“水”字,表示冰块是由水凝结而成的。

冰心:比喻心地清明纯洁,表里如一。

冰炭:冰冷炭热,比喻性质相反,互不相容。

冰清玉洁:比喻人品高洁。又比喻官吏办事清明公正。

冰消瓦解:比喻事物完全消释或涣散、崩溃。

 

另:

 

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皆像初凝的冰花形。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冫。是冰的初文。

《说文·冫部》:“冫,冻也。象水凝之形。”本义为水凝成的冰。

冫,本义为水凝成的冰。由于冫作了偏旁,于是借“冰”来表示。

,从冫从水会意,本义指①水凝成冰。是“凝”的本字。被借用以表示冰块之后,便又另造了形声字“凝”。“冰”用作“冫”,又表示②水凝成的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结~。由冰块引申用作动词,表示③使人感到寒冷:~手。又指④用冰贴近东西使变凉:~镇。

,从冫疑声。读níng,本义指①结冰:履霜坚冰,阴始~也;~固。引申指②集中:此时~睇,谁会凭栏意?~望;~神;~思。

冫,如今已不单用,只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冫部。凡从冫取义的字皆与寒冷等义有关。

以冫作义符的字有:冬、冻、冷、冶、冽、凌、凋、凛、凝。

以冫作声符的字有: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