屰(逆、迎)

(甲骨文);(金文);(小篆)。

甲骨文逆字,上面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形,而下面的止形则是相迎而往,所以逆字的本义为迎,如《国语·晋语》:“吕甥逆君于秦。”由于二人逆向而行,所以逆字又有倒向、不顾、违背等义。

逆流:指水倒流,又指迎着水流的方向而向上行。

逆境:指不顺利的境遇。

逆旅:客舍,指迎止宾客之处。

逆取顺守:以武力夺取天下曰逆取,修文教以治天下曰顺守。

 

另:

 

(甲骨文);(金文);(小篆)。

屰,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倒着的人形。金文将人填实。篆文文字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屰。

《说文·干部》:“屰,不顺也。从干,下屮,屰之也。”析形不确,误理解为倒“干”了。本义为不顺。是“逆”的本字。又《辵部》:“逆,迎也。从辵,屰声。”“屰”当也兼表义。本义为迎接。因为迎接要逆行才行。

,本义指倒逆不顺。由于“屰”作了偏旁,便又另加义符“辶”(行路)写作“”,表示①迎接:吕甥~君于秦;~旅。又指②迎击:将兵与备并力~操。引申为③方向相反,不顺:~水行舟,不进则退;~行;~光。再引申为④抵触,违背:顺天者存,~天者亡;忤~;倒行~施。进而引申为⑤反叛: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畔~事;~子;~贼。由迎接又引申指⑥事情到来之前进行推测:凡事如此,难可~见;~料。“逆”为引申义所专用,迎接之义便由“迎”来表示。

,从辶从卬(仰望),会对着走来之意。卬也兼表声。与“逆”是同源字。读yíng,本义指①对着,向着:楚人顺流而进,~流而退;~面过来一人;~风户半开;~头痛击。引申指②迎接:哀公~孔子;飞雪~春到;~亲;~新;~宾;欢~。又引申指③迎合,奉承:刘氏多智,善~意承旨。

屰,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屮部。凡从屰取义的字皆与不顺等义有关。

以屰作声兼义符的字有:逆、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