疒(chuáng)(

(甲骨文);(金文);(小篆)。

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爿(床,是竖起的形象),会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之意,小点象征病症出虚汗;爿也兼表声;金文偏旁进一步简化整齐化。篆文将人身与床叠合在一起。隶变后楷书写作疒。是“病”的本字。

《说文·疒部》:“疒,倚也。人有疾病,像倚著之形。”本义为重病。小病称疾。

疒,本义指重病。由于“疒”作了偏旁,便又另加声符“丙”写作“”,读bìng,表示①疾加,即病重:子疾~,子路使门人为臣(给人治丧的人);~人膏盲。后泛指②疾病;老母鞍马劳倦,昨夜心痛~发;生~。用作动词,指③患病:军人有~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了半年。由疾病引申指④弊端,缺点;错误:学而不能行谓之~;弊~;语~;毛~。又引申指⑤疾苦,贫困:惟歌生民~,愿得天子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又引申指⑥疲惫;今日~矣,予助苗长矣。用作意动,表示⑦忧虑,担心:君子~无能焉,不~人之不己知也。

疒,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疒部。凡从疒取义的字皆与疾病等义有关。

以疒作义符的字有:疗、疖、疗、疟、疠、疝、疙、疚、疡、疣、疬、疥、疮、疯、疫、疤、症、疳、疴、病、疽、疽、疾、痄、疹;痈、疼、疱、疰、痃、痂、疲、痉、痔、痍、疵、痊,痒、痕、痣、痨、痘、痦、痞、痢、痤、痪、瘸、痧、痛、瘃、痱、痹、痼、痴、痿、瘐、瘁、瘀、瘅、痰、瘩、瘌、瘟、瘦、瘥、瘘、瘕、瘼、瘗、瘪、瘢、瘤、瘫、瘙、瘗;瘛、瘠、瘰、瘿、瘵、瘴、癃、瘾、瘸、瘳、癍、癌、癞、癔、癜、癖、癣、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