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巴即巴蛇,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吞食大象的巨蛇。如《山海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年而出其骨。”篆书的巴字,好像一口部奇大的巨蛇之形。此字后多用作国名和地名,又表示贴近、靠近、急切盼望等义。本义是巨蛇。引申义有讨好,盼望等。如巴结,巴望。

巴蜀:巴郡和蜀郡,包括今四川省全境。

巴结:尽力报效。又指奉承、讨好。

巴不得:希望之极。

 

另:

 

象形字。篆文像一条突出了张着大嘴巴的蛇形。隶变后楷书写作巴。

《说文·巴部》:“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本义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巴,本义指①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正由于“巴”是突出了张着大嘴巴的蛇,故用以指②面颊:嘴~;下~。蛇善于附着在物体上曲折爬行,故又引申为③黏贴,依附,靠近:~高枝儿;前不~村,后不着店;~结。也指③黏附着的东西:锅~;泥~。由巴结又引申为④盼望:妹子~不能多几个姊妹,路上才有照应。由附着物后来逐渐虚化为⑤词尾:干~;磕~;眨~;哑~;尾~。古代川东、鄂西一带山地大约多产大蛇,故有巴山之名。

巴,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己部。凡从巴取义的字皆与蛇之爬行、黏附等义有关。

以巴作声兼义符的字有:把、爬、疤、耙、笆、粑、靶。

以巴作声符的字有:芭、吧、岜、爸、杷、钯、葩、琶。